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狩野直喜(Kano Naoki,1868-1947年)是日本京都学派第一代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被学术界概括为“狩野体系”,以指上个世纪最初十年起至三十年代中期,其对中国古代思想与古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所表现的理念、方法论和所取得的成果。狩野直喜没有系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著作,但其著述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主张。本文旨在通过日本中国学学者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个案,来展示日本中国学第一代学人在二十世纪初对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部分样态、特色、风貌和成就。鉴于国内外对狩野直喜的研究现状,本课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狩野直喜的中国文学观,分析其对中国文学、俗文学和文质等概念的定义,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特色的认识;第二章围绕狩野直喜的中国文学观,探寻其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动机与成就;第三章重点分析狩野直喜对中国古典文论中“味论”的创新之处--“文学的味觉”。
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笔者认为:
(一)狩野直喜认为中国文学有文德之文、典籍之文、礼法制度之文、文饰之文和文笔之文等五种含义,其中文德之文为五者的根本,因此中国正统的文学观念贯穿于狩野直喜中国文学研究的始终。同时,他不遗余力地将俗文学与诗文的正宗地位等量齐观,这对推进中国俗文学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也体现近代传统文学观念向新文学观念过渡的特点;
(二)基于狩野直喜自身的中国文学观念,其《支那文学史》和《支那小说戏曲史》两书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它们在早期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具有首创之功;
(三)狩野直喜广泛地使用含有“味”的词,笔者认为这并不单纯只是他行文的风格或者用语的偏好,更应该视其为运用“味”这个术语研究中国文学的行为,暂且称它为“文学的味觉”,指文学作品的某种样子、某种风格,尤其是作品文字之外体现出来的无穷的意蕴内涵、含蓄蕴藉、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与之相反的就是一些经学考据文章的“枯燥无味”,其中“面白味”和“妙味”是其首要特征。狩野直喜“文学的味觉”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日本风,还具有中国文论中“味论”的内涵,文学的味觉成为狩野直喜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