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联盟解体的加速器 ——苏联“八一九事件”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mgx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事件的发动者试图阻止联盟国家体制的变革,但是它中断和破坏了改组联盟的“新奥加廖沃进程”,大大加快了联盟解体的步伐。本文以档案文献为基础考察“八一九事件”的具体过程,试图对“八一九事件”与联盟解体的关系以及事件进程中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展开历史视角的分析。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八一九事件”的历史背景。苏联的国家体制是一种特殊的联盟体制,联盟的巩固依赖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苏联时期始终存在的民族问题,由于戈尔巴乔夫松动了中央集权而得以显化。苏联政治体制的变化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提供了条件。为了维持联盟结构,戈尔巴乔夫启动“新奥加廖沃进程”,试图用“主权国家联盟”取代原来的联盟体制。第二章主要叙述“八一九事件”的过程。由于新联盟条约签订在即,苏联中央权力机构中部分持保守立场的领导人,乘戈尔巴乔夫离开莫斯科之际,发起组织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宣布代行总统权力,实施紧急状态,以此阻止联盟体制的改变。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对立面是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政权,他们号召民众反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政变”。8月19-21日,莫斯科的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大厦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和俄联邦斗争的焦点。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最高苏维埃、苏共、俄联邦的民主派政党也都参与其中,他们或保守中立,或旗帜鲜明,都对首都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章主要介绍“八一九事件”在国内外引起的反应。各个加盟共和国在政治斗争逐渐明朗化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世界主要大国以及国际组织也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做出反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支持俄联邦和叶利钦,谴责和反对“政变”的立场。东欧国家更多地关注事件对自身的影响。第四章主要叙述“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走向解体的过程。“八一九事件”之后,苏联的政治局势迅速变化。联盟内的保守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苏共瓦解,联盟的强力部门被改组重建。戈尔巴乔夫丧失了实际权力。在重构联盟的进程中,以俄联邦为首的各加盟共和国成了实际上的主角。联盟中央在国家重构的过程中被加盟共和国所抛弃。1991年12月8日俄、白、乌三国签订《别洛韦日协定》,事实上宣告了联盟的终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以辞职的方式正式宣告苏联解体。在后苏联时代,关于“八一九事件”的评价伴随俄罗斯社会转型的进程而发生变化。要形成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认识尚待时日。
其他文献
设计和实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又能传承和弘扬地域历史文化。STEAM理念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跨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北京石景山模式口古道为背景,基于STEAM理念在北京首条磁悬浮列车S1线上展开了物理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物理问题,学以致用,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期刊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华,体现着中华人民的智慧,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新机制下的新课改,依旧要秉承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文化价值及影响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学会理解传统文化厚重深意的同时,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旨在"通过审美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期刊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长江两岸,又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加之历史上数次人口变迁,大批移民迁入,其文化富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市域西、南侧与安徽交界,东侧接壤城市由南至北为溧阳、镇江及扬州。在长期的交融中市域内不同辖区传统建筑做法有相似之处,但部分做法又有明显差异。本文依托江苏省住建厅课题《江苏省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系列图集1——宁镇地区》和南京市规划资源局课题《南京市古镇古村类历史建筑普查和登录》,对南京及周
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中国、瑞典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提出,其研究结果支持定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肝细胞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两项长期流行病学研究(NHS研究和HPFS研究)的数据,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5年及以上时间内,每周服用两片及以上325毫克阿司匹林片剂),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患病风险。
期刊
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后异化书写转向,聚焦美国犹太移民完成与美国主流社会同化之后面临的问题。菲利普·罗斯作为关切、忧虑犹太民族命运,并在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擅于从情感的角度,关注美国犹太政策之下的犹太性问题。他的作品中不乏对摇摆于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之间,患有心理病痛的美国犹太人物的刻画,负情感书写尤为明显。赛宁·盖在《负情感》中对负情感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
公共空间作为社会活动的载体,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现有公共空间活力,促进社会交往,是目前老旧社区更新改造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鼓楼片区的调研观察,梳理公共空间现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比较社区内公共空间网络和日常出行网络的关系。通过对关联性、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三个方面的量化分析,总结发现鼓楼片区内网络密度低、自发型公共空间在网络中效率低、大型公共空间能够对网络结构
借助低碳能源体系和参与式治理模式,大量集体实践开始朝着可持续和有弹性的能源模式发展。作者认为必须持续扩大这种实践规模才能应对全球挑战。从共享更新模式来看,文章介绍的实证研究展示出当前西班牙自主改革行动的精确蓝图。通过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对其中18项内容进行识别和定性分析,探讨了改革实践的权力范围、权力分配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规模的度量、提升形式和公共机构的作用。根据访谈结果,最终提出了旨在加强
期刊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尤其是在教学工作中,信息化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涉及的信息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其建立一个全面广阔的空间,从而为物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社区型景区承载着居民生活和游客游玩两种功能,其内部居民的宜居性和游客的体验性两者之间易产生冲突。本文以鼓浪屿内厝澳片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其社区型景区空间边界,发现由于缺失空间边界,导致居民和游客两者活动关系混乱的现状。基于调研结果和对空间边界重新解读,揭示边界的内涵和作用,将边界分为边界线和边界带两类,通过微更新的方式限定不同形式的边界范围,促使各边界成为居民交流和游客活动的载体,起到缓解边界两侧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思想史上的核心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马克思克服了唯心史观的抽象性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同时,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呈现了人类社会历时态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各个阶段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辩证发展,探寻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以下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社会存在与发展、社会塑造人与人建构社会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历史考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