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生物炭载硫化纳米零价铁去除六价铬的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b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价铬(Cr(Ⅵ))作为一种常见的重金属,留存于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由于纳米零价铁(nZVI)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大以及反应活性高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重金属包括Cr(Ⅵ)、含氯有机物、硝酸盐等环境污染的修复。然而,纳米零价铁容易与周围介质(水,空气等)发生反应,在表面生成钝化膜阻碍其与污染物发生持续反应;同时由于重力、磁力以及范德华力的存在,纳米颗粒之间还容易发生团聚,这也会导致纳米零价铁反应活性的下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纳米零价铁的处理能力以及使用寿命,本研究制备了球磨生物炭载纳米零价铁(nZVI@BM-BC)以及球磨生物炭载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BM-BC)这两种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水中六价铬的去除处理。
  球磨生物炭载纳米零价铁是通过球磨生物炭,增大其比表面积,进而将纳米零价铁负载在生物炭的表面,从而有效防止纳米零价铁的团聚。nZVI@BM-BC去除Cr(VI)是一个化学吸附过程,Cr(Ⅵ)首先被吸附到复合材料的表面,Fe0通过表面的铁氧化物层将电子传递给Cr(Ⅵ)将其还原,生成的Cr(Ⅲ)主要以Cr(Ⅲ)和Fe(Ⅲ)氧化物/氢氧化物形式在纳米零价铁表面形成一个钝化层,阻碍纳米零价铁进一步与Cr(Ⅵ)反应。将制备的nZVI@BM-BC复合材料用于初始浓度为10mg/L的Cr(VI)去除处理,反应2h后Cr(VI)的去除率达到了43.18%,去除效果明显好于普通nZVI的34.12%。这是因为球磨生物炭不仅能很好的分散nZVI,防止其在水中的团聚,还能与零价铁形成微型原电池,加快nZVI的电子传递速率,从而更有效地去除Cr(Ⅵ)。研究发现,当nZVI@BM-BC复合材料中球磨生物炭和零价铁的摩尔质量比为1∶1时,能达到最佳去除效果。此外,反应体系中的初始pH值、Cr(VI)初始浓度以及生物炭是否球磨等因素均对Cr(Ⅵ)的去除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为了增加nZVI的活性以及稳定性,尤其是碱性水体中的反应活性,本研究对nZVI进行硫化反应合成S-nZVI并负载在球磨生物炭上形成S-nZVI@BM-BC。将制备的S-nZVI@BM-BC复合材料用于初始浓度为10mg/L的Cr(Ⅵ)去除实验,反应96h后Cr(Ⅵ)的去除率达到了92.46%,去除效果明显好于普通S-nZVI的62.43%以及nZVI@BM-BC。这是因为nZVI经过硫化后,会在零价铁的表面形成一个硫铁化物区域,这个区域能有效地提高nZVI的电子传递速率。Cr(Ⅵ)被吸附到复合材料表面后,电子经由Fe0通过其表面的铁氧化物层和FeS区域传递到Cr(Ⅵ)表面,将Cr(Ⅵ)还原为Cr(Ⅲ),生成的Cr(Ⅲ)则以混合铬铁氧化物化合物(FeCr2O4)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当S-nZVI@BM-BC复合材料中球磨生物炭和零价铁的摩尔质量比为1∶1时,能达到最佳去除效果。此外,反应体系中的初始pH值、Cr(Ⅵ)初始浓度、生物炭球磨改性、背景离子以及S-nZVI@BM-BC复合材料投加量等因素均对Cr(Ⅵ)的去除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生物炭的球磨改性和纳米零价铁的硫化改性均提升了生物炭载纳米零价铁对Cr(Ⅵ)的去除,有望用于污染水体的修复。此外,反应体系的初始pH值、Cr(Ⅵ)初始浓度、材料的铁炭比、溶液中的背景离子以及材料的投加量均对Cr(Ⅵ)的去除效果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钛白粉的化学名称为二氧化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机化工原料,无毒、对健康无害。钛白粉的工业生产方法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国内企业一般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处理过程中会产生酸性废水和废渣,填埋量大。  论文通过对江苏太白集团原硫酸法生产钛白粉产生的酸性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全面研究了钛白粉生产过程中酸性废水的综合处理方式及循环经济措施,针对不同浓度废酸分别进行处理,浓废酸真空蒸发浓缩后再回用并进行分析,
学位
随着2002年12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国家对污水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城市污水处理厂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排放标准由原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提升为一级A标准。  本文选取如皋市A和B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案例作为分析样本。两家污水处理厂同样面临设备老化、工艺段缺失,运行不稳定的情况;提标改造实施时间相近,改造选择的技术路线相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以后,太湖流域进一步加强了统筹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太湖水质整体有所改善,不过目前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仍不容乐观,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差,严重制约了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管控任务十分艰巨。  本文基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
学位
近几十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是国际上的热点话题和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农业面源退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使得地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元素浓度超标,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大面积河流湖泊出现发黑发臭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生态工程技术方法,相对于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而言,具有无占地、效果好、生态效益明显等优点。生态浮床技术的优化、研究和应用较为活跃,是进一步提升生态浮床技术除磷脱氮
学位
近几十年来,水体抗生素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话题和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养殖废水等排放,使得地表水中的抗生素浓度超标,造成了抗生素污染,这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区位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坐落于秀美的江西,鄱阳湖流域面积覆盖整个江西,拥有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五大江河。本文以常用的四类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27种抗生素为研究对象,以L
矿井疏干水是赋存于煤层结构的深层地下水,伴随着煤矿采掘过程而形成,基本水质与属地地下水水质类似,但夹带人为活动混入的煤粉、岩屑、机械油污等,具有污染物浓度低、难降解污染物多、电导率高等特点,主要污染因子为SS、TDS等,已成为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之后的另一类废水。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仍占主导地位,浅部煤矿采掘势必向千米深部推进,而传统的矿井疏干水异位抽提处理存在耗能、占地、投资大、处理成本高
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应是全球共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烟气CO2控制是我国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碳捕集与封存(CCS)被认为是有效控制CO2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乙醇胺(MEA)吸收工艺是当前最成熟的CO2捕集技术,但其存在能耗高、设备成本大等缺陷。因而,研发高效低耗的CO2捕集技术迫在眉睫。  基于混合胺的相变吸收剂是研发新型CO2捕集技术的热点研究方向。相变吸收剂具有吸收
学位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一旦被藻类富集,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进入食物链继续被富集和传递,威胁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藻类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属于最庞大的初级生产者,是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成为淡水环境中重金属迁移和转化的重要环节。然而,重金属在水-藻界面的迁移和富集行为还受到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DOM既能够与水体中的重金属络合,形成Metal-DOM
学位
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强还原材料,已被广泛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含氯有机污染物的原位降解过程,但大量nZVI释放到地下环境对土著厌氧生物脱氯过程的影响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报道认为nZVI腐蚀产氢反应可为厌氧脱氯微生物提供电子供体,促进其对污染物的还原降解,但仍有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nZVI对厌氧生物还原脱氯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来,nZVI的硫化改性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研究了大豆在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阿特拉津残留胁迫下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在前茬作物(玉米)使用不同浓度阿特拉津,各组后茬作物大豆的发芽和出苗无显著性差异,但各组大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和抗氧化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茬高浓度阿特拉津的使用会造成大豆的氧化损伤而抑制大豆的后期生长。前茬作物阿特拉津使用量1000g/ha时,大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15d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