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生猪养殖及屠宰环节沙门菌流行和污染规律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wwd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人兽共患病原菌,猪通常是沙门菌的无症状携带者,猪源沙门菌可以在养殖场猪群中定殖并在猪肉生产链的各个阶段广泛传播。摄入被其污染的猪肉食品后可能会导致人的胃肠炎、肺炎、败血症甚至死亡等。近几年养殖场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大量多重耐药沙门菌的产生,对人类临床治疗产生阻碍。本研究对湖北省生猪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沙门菌的污染和耐药性研究,结合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解析沙门菌在养殖场和屠宰场的污染和传播规律,确定在养殖和屠宰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为开展沙门菌风险评估和制定源头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湖北省生猪养殖场沙门菌的污染和耐药性研究2019年在湖北省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模式26个生猪养殖场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猪体样品及环境样品1143份,其中检出沙门菌168份,检出率为14.70%。22个育肥场中有21个场检出沙门菌,场阳性率为95.45%,阳性育肥场沙门菌分离率在3.33%~70.00%。育肥场885份肛门拭子样本中分离到沙门菌155株,分离率为17.51%;饲料和饮水样品84份,分离到沙门菌3株。4个种猪场采集150份肛门拭子样品,母猪和哺乳仔猪中检出沙门菌10株;在24份饲料和饮水样品中未分离到。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95.33%的育肥场分离株呈现多重耐药。对CHL和SXT的耐药率高达100.00%,其次是TET(93.46%)、AMP(80.37%)、AMC(62.62%)、CTX(37.38%)、GEN(34.58%),对CIP的耐药率最低(24.30%)。同一养殖场内饲料、母猪和育肥猪分离的沙门菌耐药谱相似,而水样未分离到沙门菌,饲料是沙门菌防控的风险点之一,必须严格控制养殖场中饲料的污染和药物的使用。2.湖北省生猪屠宰场沙门菌的污染和耐药性研究2019年在湖北省4个大型生猪屠宰场采集不同屠宰环节猪体样品及环境样品2805份,检出沙门菌456株,总检出率为16.26%。4个屠宰场都存在沙门菌污染,屠宰场A、B、C、D分别检出131株、192株、84株、49株,各场阳性率分别为15.11%、17.42%、14.19%、20.08%,屠宰场D阳性率最高,且显著高于C场的阳性率(p<0.05)。屠宰各环节样本均分离到沙门菌,脱毛环节处沙门菌分离率较低,而电麻和劈半环节分离率较高。在环境样品中,屠宰场A淋浴水,屠宰场B刀具、冷库地面拭子、电麻放血和劈半处空气样品,屠宰场C的劈半和冷库空气样品均检出沙门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屠宰环节分离的沙门菌也存在较严重的多重耐药,对SXT(100.00%)、TET(98.03%)、AMC(94.93%)、AMP(91.27%)和CHL(89.01%)的耐药率均大于80.00%,而对CTX(57.18%)、GEN(61.69%)和CIP(53.08%)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屠宰空气和刀具可能是沙门菌在屠宰环节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3.湖北省沙门菌ST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分析117株沙门菌的测序数据初步分析表明,湖北省生猪养殖场和屠宰场沙门菌分离株ST型均以ST34、ST40和ST469为主。鉴定出69种耐药基因、106种毒力基因和14种毒力岛。沙门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大部分是抗生素外排相关基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基本一致。ST34携带的毒力岛和毒力基因多于其他ST型。综上所述,湖北省生猪养殖和屠宰环节沙门菌污染较普遍,分离菌株存在严重多重耐药现象。养殖场应重视饲料的沙门菌监测和精准用药。屠宰场沙门菌除了猪体携带沿屠宰链传播外,存在环境来源的沙门菌污染肉品,应强化环境和器具消毒。
其他文献
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 L.)作为近年来国内广泛应用的球根花卉,种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期花朵的观赏效果。但目前国内种球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耗费巨大,种球的繁殖系数低和退化严重也成为国内郁金香推广应用的卡脖子问题。因此探究郁金香种球膨大的分子机理,促进郁金香种球的国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中以‘阿德瑞姆’和‘红色力量’两个种球大小差异明显的品种为实验材料,通过RNA测序
采用了历史研究、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以武汉这座城市为研究基地,全面分析老年人接入和使用数字媒体过程,重点总结数字鸿沟成因,并提出提升数字融入的可行方法和有效机制。
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河北张家口是本届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举办地。作为本届冬奥会主办地的河北省级主流媒体,长城新媒体集团从议题设置、可视化传播、互动传播、共情传播等层面,探索全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规律,借助冬奥跨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今后国际性重大活动中地方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学位
果实快速膨大是瓠果类蔬菜作物果实发育的典型特点。黄瓜果实体积的增长主要由果实细胞分裂和细胞膨大所带动。课题组前期从黄瓜EMS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果实短小的突变体Csvfb1,使用Mut Map方法定位到该突变基因,命名为CsVFB1。CsVFB1编码F-box蛋白,其可能通过特异性识别和促进底物的泛素化降解从而参与调控黄瓜果实发育,因此找到其底物蛋白对于揭示CsVFB1基因的调控机制至关重要
稻草和紫云英还田被广泛应用于南方水稻土的培肥改良,两者单独还田都存在一定缺陷。当前水稻收获留茬于次年早稻移栽前与紫云英联合还田是普遍现象,但目前尚不清楚二者联合还田对表层水和土壤碳氮养分动态及水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性水稻土布置盆栽试验,在22500 kg/ha的常规紫云英用量下,设置4个不同留茬高度稻茬与紫云英联合还田的试验处理,研究对表层水碳氮动态变化、土壤碳氮特征、土壤微
近年来,桃细菌性穿孔病已经上升为我国桃树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桃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关于该病的病原种群结构、流行学及防控措施等均研究较少,增加了该病害的防控难度。本研究从我国主要桃产区进行了病样采集、病原菌分离及鉴定,明确了引起我国桃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通过rep-PCR和ISSR-PCR分子标记解析病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开发出相应的病害早期检测技术,同时开展了田间防治试验,为桃细菌性穿孔病防
硼(B)胁迫是我国柑橘园产量及品质提升的限制因子之一。作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硼适宜作物生长的浓度范围较窄,因此作物容易出现硼缺乏或毒害的现象。缺硼可以通过施用硼肥而得到缓解,但是硼肥的不合理施用所造成的硼毒害却是不可逆的。脯氨酸(Pro)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氨基酸,在逆境条件下可以通过激发植物体内的保护机制来缓解胁迫对植物造成的损伤。研究表明,对于受到外界胁迫的植株可以通过施用脯氨酸而
β-兴奋剂经常被用作促生长剂影响动物体内的营养成分的重新分配,增加动物酮体瘦肉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但此类药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肺、肝、肾和肌肉)中的残留会通过食物链影响消费者的健康。中国和欧盟将其划为违禁药物,规定在任何组织中不得检出β-兴奋剂原型及其盐、酯等形式的衍生物。但由于利益驱使,β-兴奋剂的违法使用屡禁不止,且不断有新的兴奋剂替代品出现。2010年3月我国首次从饲料中检出苯乙醇胺A,引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