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晚清上海口译史研究(1843-1912) ——以译员为核心的考察

来源 :张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_0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行为,也是社会化程度极高的活动,深受政治、外交等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近年来,口译研究正经历着社会学转向,社会学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场域、资本、惯习、角色等,都能为口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这些研究视角不再拘泥于文本转化,转而聚焦口译活动的社会属性,更加关注口译活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及后续影响,重视译员作为“人”而非“传声筒”发挥的作用。口译史研究是口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口译活动中核心人物的译员则是口译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对象。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切入,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对历史中的口译活动进行挖掘和剖析,用以补充和完善口译史研究,加深对口译这一社会活动的了解。本论文借用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研究1843年至1912年晚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口译历史。场域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其强调历史背景因素对于行为者实践的制约作用,同时也关注行为者实践对于社会环境的反作用。运用场域理论对口译史进行研究,能更好地关注到社会历史背景对口译活动产生的作用以及译员作为人在历史进程中造成的影响。上海是晚清时期中国口译活动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一时期,大量外国人来沪经商、传教、居住,新旧势力、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等多种力量在上海角逐较量,大量口译活动应运而生。这些口译活动为当时的中外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外国入侵、中外不平等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晚清时期的口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政治色彩:在许多交涉场合中,口译员的表现直接代表着国家的利益与立场,口译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段时期历史的塑造,推动了历史进程。然而,这一阶段的口译员群体及其培养方式和工作表现等历史事实大多隐匿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学界对其的研究非常零散,未能全面。本论文通过挖掘、整理和分析相关档案、传记、报纸等史料,对晚清上海译员群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考古,重点关注其来源构成、培养途径和工作表现及其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力求让这一译员群体从“隐身”走向“显身”,拓展对口译本质和译员角色的理解,补充和完善中国口译史的书写。本研究结合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的历史资料与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晚清时期上海的译员群体进行探索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史料主要包括晚清官修的历史资料、英美国家官修外交资料、近现代史学家编纂的晚清上海史料汇编、私人信件及日记、人物传记、回忆录、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发行的中英文报纸、以及其他相关史料。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挖掘和分析,力求回答以下五个研究问题:一、晚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口译场域呈现出什么样貌?二、晚清上海口译场域中有哪些译员?三、这些译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的口译惯习?其成因如何?四、为在口译场域中积累资本,中外双方做了哪些努力?有何异同?五、晚清上海的译员群体是如何参与到历史进程中去的?根据现有史料,本文将晚清时期活跃于上海的口译员分为四大类别:露天通事、传教士、晚清上海政府任用的口译员及外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口译员。这四类译员在来源、立场、语言水平和工作表现都各有差异,但他们同时具有身份多样、译员角色隐身的共性特征。在口译资本积累方面,中外双方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译员以进行资本积累。晚清上海的译员培养机构主要有三类,即教会学校、官办外语学校和非正规外语学校。这三类机构分属三个不同的场域,其办学者、办学目的、办学方式和办学结果都有所不同。而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外方则有着较为完善的译员培养体系,因此在口译资本的积累上占据一定优势。为进一步探究译员的具体表现并对其进行解释,本文对两个具体案例——青浦教案和会审公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通过研究青浦教案中的口译活动和译员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译员在晚清外交事件中承担的角色及其对于历史进程可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中的口译活动进行考察,发现中外译员在庭审中由于所处立场、掌握资本的不同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样态,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外角力中的权力格局。这再次证明了口译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行为,译员表现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并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最后,研究表明,中方及外方场域中对译员的不同认知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译员培养、成长及发展路径,这是中外双方在口译活动中表现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也证实了场域对译员的塑造作用和译员对场域的影响。对晚清上海的口译员群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既是对晚清口译史的一个有力补充,也能提供另一个看待晚清上海史的新视角。
其他文献
城镇化进入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满足居民对其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高水平要求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而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正是引导城市走向生产、生活、生态高度统一,人-城-园关系日趋和谐的公园化城乡格局的营城新模式。在日常生活领域,住区规划理念与方法向生活圈转型,住区从抽象的居住功能走向社区生活服务,生活圈被视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的城市空间组织基本单元。在区域建设上,目
学位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是一项逻辑严谨、形式严密的制度体系,构建顺应时代要求、顺应世界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处罚趋势、顺应刑罚与犯罪相适应原则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放眼世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适用的条件及其范围也有所不同。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自制定以来,近年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从初期的地方试点到后续的全
学位
精准投饵是实现精准养殖的关键。现代虾塘养殖大多采用人工抛洒饲料,养殖户沿绕虾塘抛洒饲料,也有养殖户撑船围绕虾塘抛洒饲料,这两种方式养殖户的劳动强度大,抛洒范围不均匀。为了根据虾类摄食习性,实现在虾塘投喂区均匀投饵的目的,出现了投饵船,但目前投饵船上使用的投饵机基本上是参照岸基式定点投饵用的投饵机进行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虾塘投饵船的特点,并且投饵速度不能根据需求调整,投饵不精确,抛洒不均匀。为此,本文
学位
目标感染是指追随者通过参照者的行为推断其目标,继而采纳并追求该目标的现象。目标感染描述了目标在人际间流动的现象,是人际关系背景下一种重要的目标追求过程,既是目标层面的社会同步,也是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的产物。研究表明,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力会产生不对等的权力感,进而影响人际间的目标流动,是目标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权力感对目标感染的影响仍存在局限性:第一,权力感对社会一致性的塑造作用具有非对称性,
学位
传统的科普“缺失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导型的单向交流,将科学家视为权威,预设公众为某领域科学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因而招致不少批评。与之相反,“民主模式”和“对话模式”强调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地位平等关系以及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因为科普活动不是对科学知识的“降级”,而是科学知识在不同语境中传播,即“再语境化”。在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下科学家为主体,公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构建了新型
学位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地增长,全球“汉语热”现象日益升温,凸显了本土汉语师资发展的重要性。韩国作为中国的友邦国家,汉语在韩国的影响力也日渐提高。令人不解的是,尽管韩国整个社会掀起了学习汉语的风潮,但韩国高中教育中汉语科目的地位越来越衰落,目前韩国高中汉语教师已处在被边缘化的困境中。近年来,教师身份认同研究逐渐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自教育学界把教师看作教育改革的主体后,教师能动性作为教师身份认
学位
纳米酶因具有稳定性高、活性可调、易于制备及成本低等优点,在能源、环境监测、生物传感、抗菌、医学成像及疾病诊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天然酶相比仍存在催化效率低与特异性不高等问题。二硫化钼(MoS2)作为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纳米酶的典型代表,具有类似石墨烯的层状结构,以及力学、热学、光学及电学等优异性能,被应用于能源、催化、固体润滑、生物传感等领域。本文以MoS2为研究对象,采用与碳基材料复合以及
学位
重金属Cr(VI)是冶金、金属加工、电镀、染料、皮革和纺织等行业废水中常见污染物,由于其水溶性高、迁移性强且对人类有强致畸致癌作用,研发出高效、节能与环保的Cr(VI)污染物去除技术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可见光光催化技术在水体重金属污染物处理方面具有高效经济和安全环保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水污染处理技术。硫化镉(Cd S)是一种常见的硫化物半导体光催化剂,其资源丰富、合成价格低廉且在可
学位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均富”“大同”等民生思想,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但是这些民生理想都未能真正实现。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民生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民生时代,建国17年设计踏上了为人民而设计的道路,出现了“人民性”设计现象。文章第一章讨论了研究主题的选题背景与必要性等问题;第二章追溯了建国前我国主要的民生思想,重点讨论了儒家民生思想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第三章阐释建国
学位
建立了一套加州鲈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圆形养殖桶内养殖加州鲈,采用微滤机、沉淀池处理养殖尾水固体颗粒物,结合池塘净化区生态化处理养殖尾水中的富营养物质,从而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结果表明,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加州鲈单位产量为24.08 kg/m~3,单位养殖水体养殖利润为114.98元/m~3。表明了陆基循环水养殖加州鲈经济上的可行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