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内祭祀的继承与流变——基于六朝都城地区的墓内祭祀空间的考古学考察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mi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埋葬和祭祀一直是中国古代礼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墓祭行为是否存在自汉代起就成为礼制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个大转型、大变革时期,考古学界对魏晋北朝葬制从“汉制”到“晋制”的转型研究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对于六朝墓葬中汉制向南朝葬制转型的研究却稍显单薄,对于六朝墓内祭祀的研究还很罕见,墓内祭祀作为埋葬和祭祀两个重要礼制行为的结合点,对汉制到南朝葬制转型研究颇为重要,在六朝墓内祭祀文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考古学的研究似乎成为一个颇为重要的突破口。从考古资料来看,陶案为载体的墓内祭祀空间形式自汉代在中原地区兴起后,类似的空间形式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西南、东南地区都有发现,而发展到六朝,同北方西晋墓出现的以案和多子槅为祭祀空间中心的发现不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墓,形成了一个延续自本地区汉代墓葬以砖制祭台为载体,以馔饮器和模型明器共同作为祭祀品的墓内祭祀空间区域性特征,这一特征在东晋南朝又发生了多次变革,墓内祭祀空间多样化发展。在六朝的短短400年时间里,以祭台为主要载体的祭祀空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等级、地域、时代的广泛性和普及性,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像六朝神秘而又绚烂的堆塑罐、莲花尊一样,随着六朝的结束而出消失。  本文以六朝墓内祭祀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六朝墓葬中以祭台为载体的祭祀空间入手,通过对东吴、西晋、东晋南朝三个阶段六朝京畿地区的墓内祭祀空间载体及其随葬品组合的分析、归纳、对比,探索六朝祭祀空间的流变及其考古序列。  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墓内祭祀空间肇始。本章将探索汉代以前的墓内祭祀,并对汉代(特别是东汉)开始大范围出现的墓内祭祀形式进行介绍。  第二章东吴时期墓内祭祀空间——吴制祭祀空间形式的出现。本章对东吴时期鄂城墓葬文化圈、建业墓葬文化圈(包括南京和马鞍山地区在内)的大中型祭台墓进行梳理和举例,指出其时代和地域特点;然后对墓内的祭祀空间内的随葬品组合进行整理,分析其演进过程;指出在东吴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区域性的吴制祭祀空间组合,这一组合同中原地区汉代墓内祭祀形式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  第三章西晋时期的墓内祭祀空间——六朝祭祀空间形式的确立。主要内容从墓葬资料分析指出西晋时期南京地区为代表的六朝祭祀空间形式在延续前代砖制祭台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原地区西晋的祭祀空间组成方式,六朝墓葬典型祭祀空间形式确立。  第四章东晋南朝的墓内祭祀空间——六朝祭祀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变化。从南京地区祭台材质和形制的突变研究开始,推测晋室南迁、南朝建立等各种因素对祭祀空间和祭台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对东晋武昌地区、马鞍山地区的祭台形式和祭祀空间形式的梳理归纳以及同南京地区的进行的对比,指出具有六朝祭祀空间典型特征的祭祀空间形式开始在南朝的地域范围内广泛出现。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专题分为以下四部分:背景、材料、技术以及防护车辆,分别对世界装甲车辆防护发展历史和面临威胁的变化,车辆肪护陶瓷材料与透明装甲、“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以及车辆信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开展,怎样在教学中提升学生能力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让乡土史进入高中历史教学,让家乡的点滴成为学习的资源,让学生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自修撰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义例在当朝士大夫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从《新五代史》撰修至欧阳修去世这期间,人们对《新五代史》的春秋笔法有赞扬,也有质疑,
学位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执政实践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有益探索并取得很大成功。本文拟对这一政治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专题分为以下四部分:背景、材料、技术以及防护车辆,分别对世界装甲车辆防护发展历史和面临威胁的变化,车辆肪护陶瓷材料与透明装甲、“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以及车辆信号
期刊
11月9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等主办的“武林旧事·杭儿风——池沙鸿国画新作展”在杭州黄龙饭店“西湖·山水·文化”艺术长廊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池沙鸿的国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