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多因各种直接或间接暴力性外力作用于脊柱后引起的的脊髓压迫或断裂,也有医源性原因引起的损伤。脊髓损伤表现为发生率、致残率高,社会负担重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医疗健康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是从中药乌头中提取的,我国首创的非阿片类、非成瘾性的镇痛药,研究结果显示,高乌甲素能有效地抑制脊髓损伤后机体炎性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1)以脊髓损伤大鼠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BBB评分、斜板实验验证高乌甲素在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学修复中的作用,进而通过HE染色从脊髓形态变化、恢复情况评估高乌甲素在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效果,进一步利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2)收集不同处理组大鼠肠道(小肠、盲肠和大肠)内容物,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利用维恩(Venn)分析、PCo A分析和α多样性分析评价高乌甲素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肠道(小肠、盲肠和大肠)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进而利用物种分布分析法从门和科水平评价其具体变化菌群的丰度,以筛选高乌甲素处理后的优势菌群和特异性菌群;(3)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处理组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正戊酸和异戊酸)的含量。结果:(1)高乌甲素中剂量组(4 mg/kg)和高剂量组(8 mg/kg)处理7 d后其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角度均显著提高(P<0.05);同时经过14 d高乌甲素中剂量(4 mg/kg)和高剂量(8 mg/kg)处理后,脊髓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灰质和白质边界清晰,结构也较完整;同时高乌甲素处理后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显著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然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2)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小肠、盲肠和大肠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高乌甲素处理后能显著降低其升高水平(P<0.05);同时维恩(Venn)分析和PCo A分析发现小肠中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盲肠及大肠中菌群多样性差别较大;进一步物种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盲肠和大肠中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刺果木科(Muribaculaceae)和韦荣球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占比均低于假手术组(Sham组)。然而,高乌甲素处理后瘤胃菌科、刺果木科和韦荣球菌科比例均较脊髓损伤组明显升高。(3)高效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能显著降低粪便中异戊酸的含量(P<0.05),对丙酸、乙酸和丁酸均无显著影响(P>0.05);高乌甲素处理后能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粪便中乙酸的含量(P<0.05),对丙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高乌甲素处理能显著提高丁酸(正丁酸和异丁酸)和戊酸(正戊酸和异戊酸)的含量(P<0.05)。结论:(1)高乌甲素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2)高乌甲素能降低脊髓损伤后肠道(小肠、盲肠和大肠)微生物的丰度和均匀度,同时促进盲肠和大肠中瘤胃菌科、刺果木科和韦荣球菌科的生长;(3)高乌甲素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大鼠粪便中丁酸(正丁酸和异丁酸)和戊酸(正戊酸和异戊酸)的含量;(4)高乌甲素可能是通过改变脊髓损伤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丁酸和戊酸生成菌的生长,进而提高丁酸和戊酸的含量,改善肠道免疫水平,调节“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最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