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筑“地域性”的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j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三个校区的建筑为例,调查分析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建筑在"地域性"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了四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大学校园建筑如何与地域自然环境应对;(2)大学校园建筑如何传承文脉;(3)大学校园建筑空间如何满足使用者需求;(4)大学校园建筑如何与地域经济技术应对.这些问题涵盖了影响建筑"地域性"的三类因素,即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接着,本文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及三类因素,结合多个国内外优秀的大学校园建筑实例,探讨了中国在大学校园建筑"地域性"设计中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1)设计要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适宜采用被动式设计系统应对当地气候条件;(2)老校园中的新建筑和新校园建筑要重视传承大学校园的文脉,同时两者均需考虑传承地区文脉;(3)根据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动向,要灵活应用交往空间、开放空间和特色空间三种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重要空间类型;(4)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重视使用地域化的适宜技术.最后,笔者强调建筑师应该综合考虑影响大学校园建筑"地域性"的三类因素,借鉴对中国海洋大学案例反映的四个代表性问题应对策略的探讨,从多角度出发,运用辩证的设计观进行大学校园建筑"地域性"的创作,以便设计出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感的优秀大学校园建筑.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水息息相关。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注定了人类与水有着必然的联系。青海海东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整个海东
该文选题基于对当前中国掀起的大学建设热潮的关注.文章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大学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论文扼要分析了大学的基本特征,并对推动大学建设理念发展的时代
论文首先对中小城市中心区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其形态特征,生成演进的规律;进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小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布局结构及空间形
本文从功能、艺术、技术的角度,详细地讨论了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在现代景园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与影响,为了补充纯经验式的空泛的理论分析的不足,本文还使用了实证分析
大城市近郊大中型老工业企业(以下简称郊企)的人居环境,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种人居环境类型.其形成原因、自然及社会环境条件等各方面均有相当的特殊性.系统地研究郊企人居
现如今,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城市 TOD理论等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各个主要城市逐渐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期。江西省会南昌市也正如
大学科技园是一个经济概念,放到建筑领域来考虑,也不能脱离其经济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大学科技园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现状,然后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论
建筑仿生学认为,人类在建筑上所遇到的问题,自然界早已有了相应的解决方式.生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性能与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
确定合理的内部公共交通系统是高层住宅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这却往往被国内的建筑师们所忽视。基于此种状况,本文从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参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和实际调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象新天地、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优秀建筑作品.对于上海的新建筑,国内外好多媒体都曾经有过报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