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心区综合公交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交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城市交通枢纽建筑规模不断扩,交通枢纽建筑单体的概念日渐模糊。在用地开发上趋向交通建筑引导下的建筑集群的联合开发,在功能组织上表现为复合化的功能组群,在空间布局上趋向交通空间最大限度的立体综合开发,在交通组织上趋向各个层面的交通换乘以及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地上、地面、地下三个层次交通的贯通和有机串联。交通枢纽不但是城市交通方式之间换乘的枢纽空间、中介空间,而且逐渐成为城市的交流界面、城市的节点,交通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京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起步较晚,又受到城市膨胀式发展、交通聚集效应、选址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从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和城市整体设计的角度,枢纽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没有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本篇论文以交通枢纽的一个重要类型--综合公交客运枢纽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国内外交通枢纽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综合公交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各个要素的形式、特点,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理论和城市触媒理论为理论基础,针对北京市中心区的综合公交客运枢纽,归纳总结出综合公交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思路及原则;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交通枢纽建筑先进实例,提出了整合设计方法,即景观统一法、广场催化法、中庭渗透法、双尺度空间营造法,并从规划协调、交通衔接、空间融合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整合对策。最后以西直门枢纽为例作为实证研究。 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为综合公交客运枢纽的建设和更新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为枢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提供更有效的步骤和方法,使交通枢纽真正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中,成为具有活力的场所,实现交通枢纽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文艺复兴是欧洲13世纪末到16世纪末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这一时期艺术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其中包括了建筑艺术
济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并因拥有众多的泉水而以“泉城”闻名于世。济南先民巧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泉水聚居模式。本文通过类型学的方法,将泉水空间形态以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钢材产量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钢结构住宅将节约资源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在建筑领域中并响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而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为使
当前的基本国情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住宅区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无疑是合理的加大容积率,或者说是合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以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区域在世界和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众多学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城镇区域发展进行了长期的广泛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三线建设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了公众的视线。部分三线企业因多种原因导致搬迁或者破产,遗留下大量的三线工业遗产。三线工业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北京地区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问题。从当前国家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以及传统农宅的居住条件落后于时代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农民生活要求的矛盾来看,积极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广布华夏大地。人们凭借着这些遗址研究先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成就,寻找着文明的源头。然而面对这些珍贵历史遗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住宅建设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在住宅建设中,居住用地容积率指标对居住空间环境品质具有重大影响。居民希望能有空间环境良好的住房,开发商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传统聚落,采用现场实地考证、资料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苏州、徽州、四川三个地区的部分传统聚落进行考察和分析。从中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