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1949-1966)翻译批评话语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批评是翻译“知识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桥梁。传统的翻译批评研究者大多钟情“纠错式”或“赞誉式”的文本批评模式,或聚焦翻译批评理论的宏观建构,而较少关注一定历史时期的翻译批评话语。本文以“十七年”的翻译批评话语为研究对象,采取历史描写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系列问题,如:翻译批评的语境是什么?和彼时的文艺政策、翻译政策、政治运动有何关联?谁在批评?和批评者的身份有何关系?如何批评?批评的效果如何?等等。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旨在考察彼时翻译批评话语与时代语境、主流政治话语、批评者身份、翻译文本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关联。研究发现,在“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的文艺政策和“组织化和计划化”的翻译政策的宏观制导下,“十七年”的翻译批评话语呈现出“别样”的特征。其一,批评者(国家领导人、文化官员、专业人士、普通读者)的社会政治身份决定了批评话语的焦点,并形成了“等级化”的批评秩序。其二,翻译批评与政治密切相关,往往游离于翻译文本之外,基本与翻译活动或翻译行为无关,批评的核心是检讨或反思在翻译中的错误,“政治叙事”的痕迹明显。其三,批评话语对异域文本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译者只能在“话语”规约的逼仄空间内译介取得“合法性”的外国文学,如苏联文学、英美“进步”作品、亚非拉国家“革命”作品,等等。对“十七年”翻译批评话语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彼时翻译批评与政治的关系、揭示翻译批评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拓展翻译批评研究的视野、丰富翻译批评研究的政治、历史、文化语境,更有助于我们探讨翻译批评断代史的研究模式。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灿烂的精华。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辞海》解释: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古诗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社会人文,经济地理,抑或是抒情感怀,咏物悲叹。这些诗作不仅显示了非凡的文艺成就,而且代表了优秀的思想境界和值得千古仰望的精神高度,集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而我国台湾地区也于2011年颁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国文》的修订。海峡两岸语文学科纲领性文件的变革,势必会影响语文教材的编排。以教材为切入点研究语文学科的规律,这对教师掌握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指导意义。而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有相同的文化底蕴和血脉,因此两岸教材的对比研究更加具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随文而设的习题,对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双方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师生向考纲看齐使得课后习题易流于形式,因此,对高考视角下的课后习题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文,笔者选用2011-2016年13套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其文言文阅读题的视角下,结合延安市实验中学师生对习题的使用情况,研究使用较广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课后习题设计,发现问题,向编者和使用者提出建议。首先笔
我们通常把语文教材结构分析为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而其中的助读系统,是指教科书中除去范文系统之外的其他学习材料,如说明、导言、注释、插图、练习、知识链接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助读系统是直面学生学习的,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为学生克服学习中所遇障碍而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助读系统很重要。笔者发现助读系统的知识链接部分,对于学生自学方面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越来越得到强调。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自主变自流”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即人们过多地将目光聚向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探讨“引导—自主”教学模式就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并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注重民族精神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借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国俗语义是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附加的民族文化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词语的文化意义,可以增强人文素养,有助于课标人文性的实现。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国俗词语,而学生却基本不懂其国俗语义,妨碍了对课文的准确理解;所以中学语文中进行国俗语义教学是必要的。语文课中的国俗语义教育,对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综合性学习及语文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一门通用的国际语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英语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必修科目。然而对于体育专业研究生来说,英语学习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使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自由有效地使用英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整体文化理解能力,以满足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笔者选取陕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英语学习中存
语文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更是学生精神灵魂升华的土壤,它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塑造,情感与个性的陶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是完成这一教育使命的主导者和引领者,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由于社会、教育体制、教师本身等诸多原因,当前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状况并不让人乐观。我们必须从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政策、优化社会环境等宏观方面着眼,从建设语文教师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初中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与重心。其对培育学生学生感悟言语生动、领会作品意美、了解文本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探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生命化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分析生命化教育与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关联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梳理当前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依循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内
口语交际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版块,指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运用口头语言与人交流,实现某种交际目的的教学活动,重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形成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实施“听、说、读、写”一体化是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学生不能够听懂别人的话,也不能用语言和别人交流思想,生存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