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43”课堂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3892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教育部提出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都强调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旌阳区教育局鼓励各学校老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们积极参与实践,在区内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德阳二中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在学校领导地引领下,我与同事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243”课堂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形成互帮互助的班级学习氛围,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强化学生责任感,激发创造潜能。本论文笔者通过阅读梳理大量文献,明确了研究目标,让研究更具针对性;以相关教学理论为支撑,进行“243”课堂模式的理论研究分析;基于“243”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在实践研究中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发现研究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完善该研究提供依据;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的研究,证明“243”课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可行性,值得本学科或其他的学科参考借鉴。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介绍了“243”课堂模式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进行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模式、“243”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以及将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对该研究的支撑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243”课堂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研究。该部分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并阐述“243”课堂模式的含义、操作模式和流程,对小组建设的方案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基于“243”课堂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该部分将“243”课堂模式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实践,主要描述实验过程,展示了重点案例《数据录入与统计》和《走进Python的世界》,对实验数据、现象等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该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提炼主要研究成果,分析“243”课堂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的不足,对研究进行展望。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将“243”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43”课堂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243”课堂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极端变化不仅加剧了农作物减产和木材生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植被恢复和环境修复。而种植豆科先锋树种则可用于水土保持,增强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因为它们具有潜在的抗逆性和固定空气中氮素的能力。目前关于豆科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豌豆、苜蓿、甘草等草本植物,对于木本豆科植物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同时,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在干旱胁迫下改善
学位
渭南市中心西片区档案馆位于高烈度区,主要功能为密集柜书库,存在最大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以及框架梁柱配筋过大的问题。采用混合减震技术,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和黏滞阻尼器以提供抗侧刚度,减小地震作用,使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了规范要求,并有效减小框架梁柱配筋。对混合减震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作用下,混合减震技术使主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小了28%,基底剪力
期刊
随着畜禽养殖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找不到足够的农田消纳,种养分离和种养失衡问题日益突显,导致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基于种养平衡的畜禽粪肥承载力研究对于优化区域种养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市南川区蓝博源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为基准年,通过采样监测,计算畜禽产排污系数,估算粪肥氮、磷年产量;在核算果蔬生产养分需求与供给的基
学位
土壤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参与土壤磷循环过程,影响植物养分吸收和土壤健康。近年来,过量施磷造成磷素在土壤中大量累积,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源头。优化磷肥施用量,充分挖掘根际微生物的生物学潜力是减少磷肥投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保证作物产量和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榨菜-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施磷对紫色土坡耕地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常规施磷(125 kg P2O5
学位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当前甘蔗生产中肥料用量大、肥料配比及施肥次数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低、环境代价高,不利于甘蔗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采用在我国甘蔗主产区不同区域布置甘蔗配方肥田间试验的方法,一方面探明配方施肥对土壤养分供应、甘蔗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等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生长响应、农学效应、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验证配方肥在不同主产区应用的效果。主要研究
学位
西南地区菜地系统由于化肥大量施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质量问题突出,如有机质含量下降,氮磷养分过量盈余等,筛选出适宜有机肥类型对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蔬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南地区典型露地蔬菜系统(白菜-辣椒轮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至2021年进行田间试验,阐明不同类型有机肥对西南地区菜地土壤有机质提升、氮磷养分平衡、肥料利用率、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最终筛选出该地区最佳
学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硒会引发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对居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大部分西藏地区均属于缺硒地区,由于硒摄入不足所导致的地方病——大骨节病在藏区流行历史长、病区范围广、病情重,居全国之首。因此,居民补硒迫在眉睫。通过生物强化的方式进行膳食补硒较其他方式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且易于推广的方式。青稞作为西藏地区主要的自产主食作物,如何通过生物富集的形式提高青稞中的硒含量对于藏区居民补硒具有重
学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发生了许多创新和变革,基于这些技术终端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持续,线上教学、混合式学习、互联网+教育等成为高频词汇,线上的学习成为生活的常态化。基于大环境背景下,本文选择受众面广、良好交互功能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移动终端,作为微课学习的载体,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助力,将具有碎片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的微课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打破学生学习
学位
目的:肺癌诊断中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肺癌患者67例组成实验组,另选同期良性肺疾病患者67例组成对照组,对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CA125、CYFRA21-1、CA242检测,比较检测结果差异。同时对比
期刊
通用技术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员,和信息技术一起作为技术教育的两门必修课程,其存在有着重要意义。《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本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即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五方面的素质。但本学科的课程开展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的原因,学校不重视导致课时无法保证,教师很多为非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