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语境中的回望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散语境中的双重文化背景拓宽了严歌苓的文化视野、赋予她多元的创作视角,使她的小说表现出跨文化选择的意义,而学术界目前对此关注尚不够充分。严歌苓融合中西文化视域的“中国记忆”小说以跨文化视角审视故土,集中体现了作者在中西两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回望心态。作者生活于异质文化语境之中,却坚持用母语中文讲述中国往事,使渗入血脉的文化印记有了展露的平台,而流散作家的身份又使她具有跳出民族政治圈子的理智与清醒,从而能够以中西双重文化视角完成对母国的回望。严歌苓选择作为流散语境中的“游牧者”,自由地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她以“局外人”的文化身份回望中国,其创作的“中国记忆”小说成为美华文学中的“异数”;流散作家的身份使严歌苓对中西两种文化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和选择。她将西方“人性观”作为反观中国现当代历史的着眼点,然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写出回望目光中的女性想象,同时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态家园。对中西文化的不同选择偏向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流散语境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在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严歌苓运用了回环往复的环形叙事和匠心独具的儿童叙事,以服务于“中国记忆”小说的创作目的和文化内涵;严歌苓的“中国记忆”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同时传承了冰心“爱的哲学”,具有中国古典文化情怀。中西文化的交汇为她的“中国记忆”小说增添了文化深度。本文将严歌苓的“中国记忆”小说置于比较文学领域,运用了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它的跨文化解读,阐述作者在流散语境中以双重文化视角回望中国的内涵,探究她为世界华人特别是中国读者提供的不同于内地作家的审美经验,以填补严歌苓研究的学术空间。
其他文献
目的:科学处理手术室医疗废弃物。方法: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并举,加大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投入,严格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存放、处理等环节,一次性用品使用后的处理实行专人负责
法律解释方法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主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20世纪前对民主会带来多数专制的极度担忧,促使了制定法解释方法上平义论的形成,20世纪中期
本文首先明确了昆曲的地位及发展现状,而后通过对昆曲旅游纪念品市场前景的预测,以及昆曲旅游纪念品未得到有效开发原因的探索,提出了需要从品牌战略、消费需求、创意创新、日常
基准电压源是模拟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与电源和温度的关系尽量小,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路的稳定性。本文对常用的带隙基准电压进行了简单的原理阐述,核心是用
通过对桐城派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来对桐城派及姚鼐的研究已呈多元化趋势,但对姚鼐游历情况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其游历诗文的评析或单篇作
沦陷区青年知识女性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人群。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她们的生活处境究竟怎么样呢?我们能否找到一些个有代表的作家作品,让它们领着我们去见证沦陷区青年
本文以杜甫的在朝诗为研究对象,对杜甫在朝诗进行分类和分阶段的研究,分析杜甫在朝诗在题材内容、思想意识以及形式风格上的变化,追寻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对杜甫在朝诗的意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在苏诗诸多的风格中,诙谐诗风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本文拟从诗歌的本体研究出发,以苏轼的生平经历为背景,力图
“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发愤著书”先正名于太史公,伴随封建社会带来的繁荣以及专制统治下的抑郁氛围,经后代的润泽、补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