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钾离子Kv1.5通道对人胶质瘤细胞自噬及生长的影响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tage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质瘤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和(或)具有胶质细胞分化特性的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作为一种原发颅内的、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瘤约占脑部恶性肿瘤的50%左右,具有增殖速度快、侵袭性高、弥漫性扩散等生物学特性。因无法通过手术完全清除,药物无法透过血脑屏障、患者产生耐药性等原因,使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患者五年存活率不足1%。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肿瘤的坏死程度、微血管的增生程度、细胞的异性型程度以及核的分裂等来评估患者的病理分级,但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标记物对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进行病理分级,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钾离子通道(Potassium channel,K+通道)是一大类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微孔道,除了维持细胞的静息电位,调控动作电位的主动复极之外,还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Kv1.5通道是由KCNA5基因所编码的Kv通道亚家族成员,在去极化的膜电位下其电流具有快速激活、外向延迟、缓慢失活等特性,广泛分布于心脏、脑、肾脏、腺体和肌肉等组织,参与可兴奋细胞的复极化及非可兴奋细胞的信号转导。本课题组前期发现,Kv1.5通道蛋白与Caveolin-1蛋白在不同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阻断K+通道,可抑制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同时Caveolin-1可通过AKT信号通路促进Kv1.5通道蛋白的表达。本文对Kv1.5通道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过程中的作用,围绕Kv1.5通道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分析Kv1.5通道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人胶质瘤组织病理分级的关系。利用全细胞模式的膜片钳,记录到一种跨膜、电压依赖、外向整流的K+电流,其电流幅值可被4-AP抑制;利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等方法分析了 Kv1.5通道蛋白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显示Kv1.5通道在不同细胞中差异表达,并且呈点状分布于细胞膜上;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明确所获得的临床标本为上皮组织来源的人脑恶性胶质瘤组织,同时发现Kv1.5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组织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探讨Kv1.5通道对胶质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及与自噬的关系。利用MTT 比色法分析不同抑制剂(K+通道的广谱抑制剂TEA、Kv通道的抑制剂4-AP、Kv1.5通道特异性抑制剂DPO-1)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发现作用24 h、48 h、72 h,细胞存活率均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的降低;当1 μmol/L的DPO-1抑制Kv1.5通道1 h,U251细胞的存活率先显著升高(P<0.05),随后下降,与自噬的双向调节作用相似;Western Blot显示增加了自噬相关蛋白LC3-Ⅱ与LC3-Ⅰ表达量的比值,抑制了 mTOR信号蛋白的磷酸化,并且吖啶橙染色显示增加了酸性水解酶的活性,表明特异抑制Kv1.5通道诱发U251细胞发生自噬。提出Kv1.5通道参与胶质瘤细胞自噬的机制。首先构建了 Kv1.5通道蛋白的siRNA和过表达载体,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分别沉默和过表达Kv1.5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下调Kv1.5通道,LC3-Ⅱ/LC3-Ⅰ的比值增加,mTOR的磷酸化水平降低,激活ERK信号通路;相反地,上调Kv1.5通道,LC3-Ⅱ/LC3-Ⅰ的比值减少,促进mTOR的磷酸化,ER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表明Kv1.5通道蛋白参与胶质瘤细胞的自噬,其机制与ERK信号通路有关。其次流式细胞术和Rh123染色显示,下调Kv1.5通道,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加入自噬抑制剂CQ,MMP下降;相反地,上调Kv1.5通道,凋亡细胞数量减少,加入自噬诱导剂Rapa后,MMP升高,表明Kv1.5通道参与胶质瘤细胞的早期凋亡与自噬有关。分析差异表达Kv1.5通道的胶质瘤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对改变Kv1.5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的细胞进行RNA-Seq分析,发现下调Kv1.5通道,筛选得到411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KEGG、Reactome和互作蛋白分析等方法,发现ERK上调,胞吞通路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通路富集,Cav-3蛋白下调,从基因水平揭示Kv1.5通道与胶质瘤细胞的自噬相关。综上,研究表明Kv1.5通道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低分级的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量多,高分级的胶质瘤组织中Kv1.5表达量少;同时转录组与蛋白的结果均表明调节Kv1.5通道的表达可诱发U251细胞发生自噬,其机制与ERK信号通路有关,并且Kv1.5通道参与胶质瘤细胞的早期凋亡也与自噬相关。本论文为阐明Kv1.5通道在胶质瘤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治疗胶质瘤拓展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复杂薄壁结构因具有轻质、高承载等性能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燃料贮箱、尾喷管等航空航天结构中。该类结构形式复杂、结构细节丰富、精细有限元模型规模巨大,导致动力学分析极其耗时,严重制约结构动力学优化与模型修正的效率。现有模型降阶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动力学分析的计算量,但仍无法满足复杂薄壁结构动力学优化与模型修正过程中,对于整体模态与呼吸模态的精准捕捉、目标频段内频响函数的高精度预测、以及不完整试验模态条件下
在工业生产中,粉尘爆炸事故频发。湿法除尘工艺是粉尘防爆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对于化学性质活泼的铝粉,使用湿法除尘时,受潮铝粉可能放出氢气,诱发氢气/铝粉混合爆炸,给除尘工艺带来威胁。此外,氢气/铝粉混合体系还存在于工业生产烷基铝的反应原料、固体火箭推进剂AlH3脱氢反应中间产物等环境。现有爆炸研究还未系统涉及氢气/铝粉混合体系。已得到的针对纯铝粉和纯氢气爆炸研究成果还无法解释氢气与铝粉混合爆炸过
随着太空任务的不断深入和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轻量化、模块化的大型空间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基础。受限于运载火箭的单次运载能力,在轨组装是大型空间结构最有前景的构建方式之一。随着空间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轨组装技术在未来大型甚至超大型空间结构的构建中将发挥更大的潜力。在轨组装的顺利完成是大型空间结构长期在轨运行的基本前提。整个在轨组装任务工程量巨大、耗时较长,多种空间摄动以及不可避免的组装撞击等扰
与传统的超声波相比,超声导波由于具有传播距离长、检测精度高、响应快、成本较低等优点,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异型截面结构由于形状复杂、截面不规则,导致其导波模态多且频散严重,传播特性更为复杂,难以用解析法直接求出结构中导波传播的频散方程;此外,超声导波的传播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载荷和温度变化。因此,异型截面结构的超声导波在复杂的应力和热应力环境下的波结构分析和传播特
冷凝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变现象,同时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手段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生产中,如集水、火力发电、烟气余热回收和海水淡化等。其中,滴状冷凝相较于膜状冷凝而言,具有更小的热阻和更高的传热速率,因此成为冷凝传热强化的理想方式。而固-液-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冷凝过程中的液滴动态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冷凝传热速率。本文结合实验观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从气液界面效应出发,研究了湿空气冷凝过程中毫
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提供外在约束已成为改善现有钢筋混凝土(RC)柱或空心圆截面(CHS)钢柱构件性能的有效方法。虽然之前的学者在利用FRP约束RC柱和加固CHS钢柱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多数约束构件仍会在FRP断裂时发生失效破坏,致使许多人因意外倒塌而面临生命危险。由于增加构件截面设计尺寸或FRP材料厚度将会增加结构的重量和成本,故采用经济、实用、高效的方案设计具有自感知能力的FRP约束柱
板结构是工程应用中最常见的构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土木、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板可能会因腐蚀、疲劳或外部载荷冲击而产生裂纹。裂纹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结构的局部刚度,而且可使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从而降低结构可靠性甚至可能引发破坏事故。因此,研究含裂纹板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对结构设计及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矩形板结构中的边角裂纹和平面裂纹进行建模,揭示了裂纹对板动力学特性影响的
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C/C-SiC)具有高比强度、耐高温和抗氧化/烧蚀等优异性能,在飞行器热防护系统、推进系统和高性能制动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液硅熔渗法(Liquid Silicon Infiltration:LSI)制备C/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工艺,该工艺具有相对简单、制备周期短、成本低和近净成形等优势。采用该工艺制备C/C-SiC复合材料,主要通过
随着节能环保日益受到重视,天然气在我国北方供热能源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天然气烟气余热的深度回收利用是实现我国天然气高效供热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烟气-水直接接触式换热,是实现烟气余热高效回收的重要技术路线,目前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为烟气-水的一段换热,换热过程中将产生较大的不匹配(?)耗散。本文建立了烟气-水接触式换热的模型,然后合理划分换热过程,将水量分为多段并在不同位置与烟气进行喷淋换热,并通过实
工程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将发生材料老化与结构损伤。结构金属骨架的锈蚀将导致其性能劣化、承载力下降和耐久性能降低,从而极大程度地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腐蚀损伤具有影响因素复杂,时间跨度长,不确定度大等特点,故腐蚀状态的有效评估对结构全寿命设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导波衰减小,能在波导中传播较长距离,一次测量可实现对探测对象较大范围的覆盖扫描,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了腐蚀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导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