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她被称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浪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均以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以黑人的自我追寻为不变主题。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尴尬,一方面,他们强烈渴望能够融入美国上层社会,一方面却又希望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因此一直在保持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的徘徊,因此探索黑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黑人的现实生活及在白人文化霸权侵蚀下的命运就成了莫里森作品的主旋律。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即属这方面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刚刚发表之际曾被列为禁书,其内容也引起了社会上得广泛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为大家所接受,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作品也成了研究莫里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作品讲述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小说以生动丰富的语言通过对一个黑人小女孩内心的恐惧与孤独的描述,展现了她对一双蓝眼睛从渴望到幻想以至最后坠入疯狂的悲剧过程,对白人文化的盲目追求导致了她自我的迷失,也是她悲惨命运的根源。
本文拟在既有研究基础之上,对这部作品的主题作进一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三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语。
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作者托妮·莫里森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最蓝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最蓝的眼睛》进行研究的成果。
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析了在20世纪40年代初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美国,作为主流文化的白人文.化的三种表现形式。这三种形式分别为白人的审美标准,白人所虚构的所谓理想化家庭以及基督教中的“替罪羊”理论。美国白人随即通过教育系统和传媒大肆宣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对黑人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并对这些控制进行文化批评式解读。
第二章则探讨了美国主流文化的这三种表现形式分别从个体,家庭以及社区三方面由点到面对黑人所造成的戕害,主要以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为例。第一部分描写了美国白人审美观对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影响:佩科拉懵懂的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为自己的丑陋,于是渴望拥有一对蓝色的眼睛来获得众人的欢心,结果由渴望变为幻想最终走向疯癫。第二部分描写了美国中产阶级理想的家庭观对佩科拉家庭生活的影响:由于佩科拉的父母乔利和波琳深受白人理想家庭观的影响,逐渐厌恶并鄙视自己的家庭,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佩科拉父母心理的失衡与变态,这种变态的家庭也是导致佩科拉走向疯癫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描写了美国社会的主要宗教——基督教中的“替罪羊”理论对黑人社区的影响:黑人社区本应是黑人温暖的家,可是因为深受“替罪羊”理论的影响,虽然都同处于受歧视的地位,但大多数黑人内心却需要有一个更悲惨的人来作为他们找到自信和尊严的载体,而佩科拉正好充当了这一“替罪羊”的角色。因此在佩科拉怀孕后,从黑人社区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白眼与嘲讽,这也加速了她疯癫的过程。白人文化霸权从个体到群体对黑人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导致了黑人的人格分裂与异化。
第三章重点介绍了遭受白人文化霸权戕害的黑人在个人,家庭及群体方面的出路,笔者提出黑人要想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只有深深植根于自己的传统,依赖于黑人社区,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
同样作为黑人女性,莫里森在自己的作品中始终呼吁并致力于保持并发扬黑人文化传统。此研究课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当一种文化占主导地位时,如若放弃自己的传统,仰慕或一味追求这种文化,就会丧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则必然会象《最蓝的眼睛》的佩科拉一样产生心灵的扭曲,人格的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