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贝克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众多的外国小说家中,约翰·斯坦贝克作为近代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广为中国读者知晓。中国文学界对斯坦贝克研究成果丰富,但大都停留在对斯坦贝克小说的内容分析解读和写作手法解析层面。对斯坦贝克小说中文译本翻译历史研究不够深入,仍停留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研究中对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的译介史鲜有提及,但这并不表示该段时期的翻译活动缺乏研究价值。相反,该时期的翻译活动呈现诸多新时期特点。本文试图对斯坦贝克作品在中国的中文译本进行系统的分析。  本文采取数据收集、描述分析法对约翰·斯坦贝克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历程和出版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本文对约翰·斯坦贝克的译介在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翻译成果和出版发行刊物都进行了梳理。之后,分析了约翰·斯坦贝克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中文译本的特征,包括翻译的及时性、侧重性、复译性和全面性。最后,总结斯坦贝克作品中文译本的价值,包括其对中国翻译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本文通过对约翰·斯坦贝克个案的分析与整理,进一步丰富对斯坦贝克及其作品的中文译本研究,丰富我国翻译文学的研究。希望对填补现有翻译研究在翻译史断代的空缺,同时抛砖引玉将更多研究者的目光吸引到翻译历史的研究中来。
其他文献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是当代加拿大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出版于2004年,讲述了八位平凡世界中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女性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她们因身
关于如何对待文本的意义,历来不同流派的批评家倾向于将从文本中阐释出的意义当成其本来意义.尽管他们观点不一,但是阐释与作者意图间的界限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而仔细的探究.
自拓荒时代以来,美国的西部一直被视为充满神秘、自由与机遇的土地,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西部都如同天堂一般。然而,随着西进运动落下帷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
由湖北省酒业协会、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湖南省酒业协会、江西省酒业协会、重庆市酒类管理协会联合举办的2011年渝、闽、湘、鄂、赣四省一市酒类质量检评交流会结果公布,闽
运用UG三级软件制成了当量齿轮齿形控制卡板,用卡板控制加工锥齿轮全齿高。
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隶变的原因及过程更是大家着重研究的两个方面。出土的简牍帛书都是研究隶变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本文拟通过对出
听力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使用的重要方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传达式听力理解过程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性过程。随着信息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听力理解过程的
通过油酸和三氯化磷反应制备了油酰氯,再用油酰氯与谷氨酸单钠盐反应制备了目标产物油酰-L-谷氨酸.并讨论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氯
帕特里克·怀特1973年因其长篇小说《暴风眼》的巨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该奖项的澳大利亚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创作了大约十二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