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生活化实践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23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和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导致初中生在写作时出现了兴趣冷淡、作文内容虚假空洞、情感苍白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作文,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甚至觉得无话可说,不知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如何才能真实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此外,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也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和具体可行的教学步骤,只是单纯地根据课本的单元设计刻板教条地进行着乏味的作文教学;有些教师在试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时,并不亲自写“下水作文”,与学生交流写作方法和经验,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些写作技巧,让学生用来应付考试,以此来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如此种种,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个性受到压抑,语文素养得不到根本的提升,从而也影响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在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通过阐述作文生活化的概念,明确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渴望、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分析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力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势在必行及具体方法。作文源于生活,作文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生的写作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从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和新课程标准两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部分解释了作文生活化的概念。第二部分笔者以清涧县店则沟镇九年制学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我校作文教学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科学统计的数据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的归类。第三部分明确了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生的需要、是教师的渴求、是课程改革的趋势。第四部分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建构:新课程改革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生活教育理论,都为本研究关于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方法:写作内容、写作过程、作文评价方式全面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在良性地互动中共同进步。本研究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改变以前陈旧的作文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作用,对农村教师的写作教学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农村地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自主的努力下写出好作文,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如何衔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未被解决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有很多在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一旦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跟不上语文老师的上课节奏,成绩出现大幅下降,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让学生平稳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当前语文教育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此课题希望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现状的研究,寻找到实
变文是唐五代时期佛教通俗性讲唱文学作品的总称。20世纪初,敦煌变文的出现,不仅弥补了宋前说唱文献资料不足的缺憾,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俗文学和传统说唱文学研究。变文与后世说唱文学的关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变文是后世说唱文学的鼻祖,与后世说唱文学有源流关系。然而,二者在说唱主体、演唱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属于同一个系统,应该将它们分别对待。本文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唐代以后的传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不仅是一方文学热土,也是一处文学重镇。陕西文学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题材内容、思想主题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陕军”作家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特征,他们的作品总体呈现出一种雄浑、深厚、悲壮和苍凉的审美特色。在本文中我选用的是六套通行的中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版本——人教版、苏教版、鲁教(人)版、语文版、北师大版和粤教版,选取教材中
21世纪是媒体文化的时代,媒体文化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迅速性,让人们时刻感受着媒体文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如今的语文课堂正由于媒体文化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作为课堂的受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学阶段正值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时所接受到的文化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本论文中,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媒体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学生对此的态
我国的散文写作、阅读以及教学源远流长。最早的散文可以上溯到甲骨卜辞,到孔子办私学时,散文的写作、阅读和教学已相当发达。孔子用六经教学除了诗以外,其余全是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创作空前繁荣。自从《史记》出现以来,历经魏晋、三国、南北朝、唐、宋直到元明清,有一条清晰的散文河流。现代散文的写作、阅读和教学正是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我国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叶圣陶、
乡土情感,是指在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乡土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乡土情感教育指的是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之后,能够在内心中激发对乡土的情感、产生乡土关怀和乡土认同,并自觉、自主地改善乡土环境、为乡土的建设贡献力量的教育。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为弥补这一不足,新时期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
亲情题材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学亲情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的过渡期,也是他们能否树立正确亲情观的关键期。因此,对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进行及时而恰当的亲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性价值为亲情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题材作品占有近12%的比例,学生阅读、学习这类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亲情、感悟亲情。教师也可以通过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同时有利于其他文体的阅读。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学生的阅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几十年来,语法教学在我国表现出了“强—弱—较强”的变化趋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颁布诸多语法论著,掀起了国内学习语法的浪潮。九十年代,受到西方淡化语法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及为了解决当时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法产生的学习语文僵化问题,国内教育界展开了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人文性”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工具性”,我国语文语法教学进入淡化期。近些年,很多专家学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