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烃的碳氯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衰减过程解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约占地球上整个淡水资源的30%,是可供人类利用的重要淡水资源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甚至成为唯一的供水水源。然而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亦使地下水遭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如石油开采过程中原油的泄漏、地下输油管道的破裂、有机废水的排放、农药的使用、垃圾渗滤液的淋滤等。近期研究成果表明,挥发性氯代烃(VCHs, 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例如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二氯甲烷(DCM)和四氯化碳(CT)等已成为我国地下水中一类检出率极高的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开展VCHs的地下环境行为及其原位修复研究,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地下含水层中,对流是驱动地下污染物运动的主要机制,而弥散、扩散、吸附、补给、挥发等过程也会对污染物的浓度和迁移速率产生影响,这些过程会导致VCH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发生改变。同时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可能沿着多个竞争性的降解途径发生浓度的衰减,有时是竞争性的、酶解的和无机的反应途径,这取决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环境条件。引起污染物产物浓度变化的原因往往不易肯定。对于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的评估中,关键即是辨析导致浓度衰减的主要机制,以有效评价转化效率。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CSIA,Compound-specific Stable Isotope Analysis)则为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特别是MD(多维)-CSIA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成熟。CSIA应用的关键问题和前提条件是研究并表征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同位素效应。目前,国内外关于VCHs碳、氯同位素组成特征和不同衰减过程的碳、氯同位素效应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因此,本研究开展了VCHs还原脱氯过程、挥发过程和吸附过程的碳、氯同位素分析研究,以期为运用CSIA、MD-CSIA技术识别与量化衰减过程(或降解机理),特别是为定量评价原位修复方法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数。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如下:(1)首先开展低浓度VCHs样品的碳、氯同位素的测试技术研究,重点是建立VCHs含量和碳、氯同位素测试技术。需要建立的含量分析技术为HS-SPME-GC(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主要为分析转化和吸附过程中的VCH的含量变化。同位素分析技术包括碳同位素在线测试技术HS-SPME-GC/C-IR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高温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仪),为测定转化过程的VCH的碳同位素组成;还拟建立碳、氯同位素线外分析技术,以同时测定转化过程VCH的碳、氯同位素组成,以及挥发及吸附过程的VCH的碳、氯同位素组成。(2)基于建立的碳、氯同位素分析技术,测定不同来源的VCHs的碳、氯同位素组成,若各VCH的碳、氯同位素组成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即所谓的“同位素指纹特征”,则可为“同位素指纹特征”应用于源解析提供佐证。并分析同位素特征值的成因,进一步确定“同位素指纹特征”在地下水污染源源解析中实践的可行性。(3)基于建立的含量和同位素分析技术,进行控制性条件实验,探究VCHs在不同衰减过程中的碳、氯同位素组成变化。若转化过程、挥发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同位素分馏,则建立降解过程的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模型,关键是获取同位素分馏系数。对比分析不同类型衰减过程同位素分馏的程度和方向,为碳、氯同位素分馏应用于衰减过程解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4)由于环境条件或化合物物化性质对于不同过程的碳、氯同位素效应的影响十分复杂,基于建立的含量和同位素分析技术,探寻显著性碳、氯同位素效应的影响机制,关键是校验获得的同位素富集系数的稳定性和适用性。若同位素富集系数存在变异,则讨论同位素富集系数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特别是量化变异的同位素富集系数在实地应用时可能导致的降解程度的拟合计算值与实际同位素系数拟合计算值的差异。本文建立的HS-SPME-GC/C-IRMS在线碳同位素的分析误差为±0.35‰(n=3);纯试剂的碳、氯同位素线外分析技术的方法误差分别为±0.12%o(n=5),±0.14‰(n=5);水样的低压真空萃取的碳、氯同位素分析技术的方法误差分别为±0.26‰(n=6),±0.15‰(n=6)。基于建立的高精度分析技术,系统探讨了稳定碳、氯同位素分析在地下水污染物示踪、环境行为研究及环境监测中实践应用的可行性。特别是基于瑞利分馏模型和动力同位素效应的相关理论,对不同类别衰减过程的碳、氯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解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分析了VCHs的碳、氯“同位素指纹特征”,并揭示了碳、氯同位素组成差异的成因,指出导致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的潜在因素:(1)对国内氯代烃主要生产厂商产出的四种VCHs试剂进行了分析测试,试剂的δ13C值在-51.09‰到-24.62%o之间,δ37Cl值在-1.23‰到6.73‰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各类试剂的碳、氯同位素组成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2)不同来源VCHs试剂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厂商使用的原料其碳同位素组成有差别,而造成氯同位素组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使氯同位素在VCHs试剂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分馏。(3)联合碳、氯同位素,VCHs试剂的二维同位素特征具有更为明显的“同位素指纹”特征,与单一同位素相比,二维同位素组成分析在地下水VCHs源解析研究中应当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4)通过理论研究指出VCHs碳、氯同位素组成在赋存环境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即是由于不同迁移转化过程的同位素效应导致,同时详细介绍了同位素分馏程度的表征—瑞利分馏模型,为后续不同过程的动力学分馏及其机理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二)获取了不同过程的VCHs的衰减特征及其碳、氯同位素分馏系数,揭示了同位素分馏是衰减过程解析重要的工具:(1)维生素B12催化降解TCE可以归纳为三步:TCE与维生素B12络合反应;通过水解、氢解等反应TCE被还原,维生素B12被氧化:Ti(Ⅲ)将氧化态的维生素B12还原而自身被氧化为Ti(Ⅳ)。实验获得了维生素B12催化降解TCE的活化能为56.7~41.2kJ·mol-1,维生素B12的投加大大降低了还原脱氯体系的活化能。维生素B12的出现不仅促使反应发生,而且体现了它的高效性。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TCE理论初始浓度为113mg·L-1,10h内TCE的转化率即可达97%。维生素B12是一种原位化学修复的潜在可利用材料之一。鉴于CSIA技术在污染物环境行为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实践应用意义,对维生素B12催化TCE还原脱氯过程的单体碳同位素分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催化还原脱氯过程导致TCE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明显,随着转化程度的增加,δ13C值逐渐偏正。维生素B12催化TCE还原脱氯过程导致TCE发生了显著的碳同位素分馏。碳同位素富集系数ε达-14.0‰~-18.0‰。并利用线外分析技术,对转化过程总得碳、氯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分析。总的碳同位素富集系数较单体TCE的碳同位素富集系数小的多,εC.bulk=-1.3~-2.5‰,εCl.bulk为-1.6‰。研究发现转化过程的TCE的碳、氯同位素组成呈正相关的变化趋势。(2)通过挥发过程碳、氯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VCHs的碳、氯同位素发生了相对明显的分馏。对于TCE,碳同位素富集系数为εc为+0.28‰~+0.29‰,氯同位素富集系数为εC1为-1.48‰~-1.18‰。对于PCE,碳同位素富集系数为εC为+0.63‰~+0.50‰,氯同位素富集系数为εCl为-1.00‰。在利用同位素分馏量化VCHs的转化效率时,挥发过程导致的同位素分馏产生的“假面效应”不容忽视。然而研究发现动力挥发过程导致碳同位素的分馏方向与氯同位素分馏方向相反,与已有的转化过程的相关变化趋势完全不同,因此这种相反的相关变化趋势可又来有效区分挥发过程和转化过程。(3)通过吸附批实验研究发现,18~20目的椰壳GAC和果壳GAC对TCE和PCE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模型。且获取了GAC的饱和吸附量:椰壳GAC的TCE饱和吸附量为3.16mg·g-1,椰壳GAC的PCE饱和吸附量为5.64mg/g果壳GAC的TCE饱和吸附量为2.30mg·g-1,果壳GAC的PCE饱和吸附量为4.30mg·g-1。研究结果表明GAC对PCE的吸附能力更强,且椰壳GAC的VCHs的吸附能力整体强于果壳GAC。活性炭确是VCHs污染物理修复技术中可供使用的便捷材料之一。通过吸附过程碳、氯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碳、氯同位素组成与吸附实验的VCHs剩余份额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吸附作用没有导致明显的同位素分馏。与转化过程甚至挥发过程相比,吸附作用导致的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忽略不计。原位生物或化学修复技术中,即使存在吸附过程,使用转化过程的同位素富集系数用来计量转化程度时,吸附作用导致的同位素组成的误差限内的变化不会造成显著影响。同时,对于已吸附作用为主要衰减机制的地下水的VCHs,碳、氯同位素组成分析仍可用来解析VCHs的污染来源。(三)对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稳定行进行了分析,并定量评价了同位素富集系数(ε)的变异对瑞利分馏模型量化转化效率的影响:(1)通过挥发过程碳、氯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VCHs的碳、氯同位素发生了相对明显的分馏。气-液平衡实验研究得到温度为10~35℃,TCE气、液两相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值△13Cvapor-lqiud的均值为+0.49±0.16‰,Δ37Clvapor-lqiud均值为-0.82‰±0.08‰;PCE的△13Cvapor-lqiud均值为±0.68±0.15 ,△37Clvapor-lqiud均值为-0.44±0.08‰。研究结果表明,气-液平衡体系中,气相VCHs亏损碳的重同位素。而挥发过程的同位素分析的实验结果表明,VCHs的碳同位素向着亏损碳的重同位素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得出,控制挥发过程的同位素分馏的机制既包括动力学同位素效应,也包括平衡同位素效应。(2)研究结果还表明气-液平衡过程的同位素分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而温度影响VCHs的动力挥发速率,从而影响挥发过程的同位素分馏和碳、氯同位素组成的相关变化趋势。对于TCE,在20±1℃的条件下,εC=+0.28±0.02‰、εCl=-1.48±0.04‰;在26±1℃的条件下,εC=+0.29±0.02‰、εCl=-1.18±0.02。对于PCE,在20±1℃的条件下,εC=+0.63±0.04‰、即εCl=-1.00±0.02‰;在26±1℃的条件下,εC=+0.50±0.02‰、εCl=-1.00±0.04.结果表明即使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挥发过程导致的同位素分馏,尤其是氯的同位素分馏不容忽视。(3)维生素催化降解TCE的批实验研究发现,维生素Biz投加量、反应温度和pH值对TCE的转化效率会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都是线性。维生素B12浓度由43.1mg·L-1增加至215.5mg·L-1时,降解速率由0.068±0.003h-1增加为0.355±0.011h-1,即维生素B12增加了5倍,反应速率亦增加了约5倍。当反应温度由20℃增加至40℃时,TCE的降解速率由0.102±0.005h-1增加至0.361±0.013h-1。然而分析结果表明,碳同位素效应显著与否与TCE的转化速率没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批实验获得碳同位素富集系数εC并没有显著差异,均值为-15.9±0.2‰。维生素B12催化降解TCE时的限速反应存在两种竞争性的降解途径,由于溶液初始pH的变化使得各降解途径所占份额发生改变,因此碳同位素富集系数εC与pH值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且pH=6.5时,εC=-14.0±0.4‰;pH=8.0时,εC=-15.7±0.3‰;pH=9.0时,εC=-18.0±0.3‰。总的碳同位素富集系数较单体TCE的碳同位素富集系数小的多,且pH=7.5时,εC.bulk=-1.3±0.1‰,pH=9.0时,εC.bulk=-2.5±0.1‰,受到反应初始条件的影响,εC,bulk变化较大;而氯同位素由于质量效应,εCl,hulk受到pH值的影响较小,均为εCl.bulk=-1.6±0.1‰。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B12催化TCE还原脱氯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主要受到降解途径的影响。(4)利用瑞利分馏模型进行模拟计算降解程度(B)。当碳同位素富集系数εC相对最小值-14.0‰和相对最大值-18.0‰来计算降解程度B时,二者的最大差值可达1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同位素富集系数进行场地应用,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必备条件之一。本研究主要有两个创新点:①揭示了TCE在维生素B12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的碳、氯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②发现了TCE和PCE挥发过程的碳同位素分馏主要由气-液平衡机制控制,氯同位素分馏则由动力学机制控制。
其他文献
<正>1月19日,湖南省冷水江市林业职工对锡矿山地区新栽种的苗木进行了防寒处理,确保苗木存活。全市计划再投资2000万元在锡矿山地区种植万亩防污抗污林,绿化进矿公路15.7公里
第一部分不同收缩压水平对开滦人群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目的: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对开滦人群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关系的影响,以确定收缩压与非致
江南古镇因其独特的水乡景观和人文风情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古镇的旅游发展却出现了日趋同质化的现象,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黎里古镇现有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分析,阐述了
大数据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应用数据缺乏解析的标准而无法很好地
随着天然林木材供应的日益紧张,以及人们对天然材料需求的增加,竹材的利用形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竹材易开裂、易霉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竹材的使用环境和美观需求,制
目的评价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76例,治疗直径<3 mm的化脓性肉芽肿,采用小光斑、大能量的治
目的:应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基于补肾和脉方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量化评价其对ISH干预效果,观察其对ISH受试者肱动脉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进行前瞻性、完全随机化、安慰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与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ACoA动脉瘤和104例P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运用到医学领域越来越广泛,随之也带来更多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论文首先描述了医院网络信息现状和发现趋势;其次对影响医院网络信息不安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