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转向特性参数辨识和路径跟踪共享控制算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cujmt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传感器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信息技术等飞速发展以及道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以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为基础的智能驾驶车辆成为解决驾驶安全、能源枯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全球汽车行业以及科技公司进一步加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力度。当然,完全自主驾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仍然以半自动驾驶技术为主。在半自动驾驶技术中,人机共享转向控制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提升驾驶舒适性、驾驶安全性以及车辆操纵稳定性的一种辅助控制系统。人机共享转向控制也是各类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该技术关键点在于机器对驾驶转向行为的理解。现阶段,许多学者通过研究驾驶员转向行为模型,来实现驾驶人员的操纵行为参数化,并将驾驶特性参数传递给控制器以便进一步实现个性化辅助驾驶。因此,深入探索驾驶员转向行为模型对人机共享转向控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人机共享转向控制的深度发展,本文通过研究驾驶员转向行为特性,从而设计出能够增强车辆操纵稳定性、保持路径跟踪性能以及提升驾驶舒适性的人机共享转向控制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驾驶员大曲率转向操纵行为分类。基于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器平台建立大曲率道路模型,设计试验方案并招募若干名适龄驾驶员在该平台进行转向试验。从试验数据中,初步提取转向行为特征,分析这些特征间的相关性,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方法对其降维。最终,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tering algorithm)对降维后的驾驶员转向行为进行聚类,并根据聚类结果定义了三类驾驶员转向行为。(2)驾驶员转向行为建模与参数辨识。本文假设驾驶员在大曲率工况下采用双点预瞄策略跟踪路径,然后分析驾驶员转向行为的运动机理,并提出驾驶员转向行为模型。在该模型中,考虑了大脑、手臂肌肉延时环节、转向预瞄增益、手臂肌肉刚度等驾驶转向特性参数。然后,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对该驾驶员转向行为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并结合辨识结果对RBFNN的辨识能力进行验证和分析。(3)驾驶员转向特性参数边界划分。根据驾驶员转向行为分类结果,对每一种类别的转向特性参数划分边界。进一步分析划分结果后,发现:不同驾驶员类别间的预瞄转向增益(Kp)和反馈增益(Kc)这两个参数差异较大,而驾驶员的反应时间(rp、TN)和肌肉刚度参数(KG、KN)基本一致,且无较大的参数摄动。因此,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本文仅考虑预瞄转向增益(Kp)和反馈增益(Kc)来反映驾驶员转向行为的不确定性,并将其余四个转向特性参数设置为常值,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控制器设计的复杂度。(4)考虑转向行为特性参数摄动和纵向车速时变性的模糊共享鲁棒控制器设计。首先将人-车-道路模型模糊化,同时考虑到某些状态变量的测量限制,本文选择输出反馈作为共享控制器的补偿方式。此外,将车辆操纵稳定性、路径跟踪性能以及驾驶宜人性三个方面作为控制器的优化目标。最终根据转向行为分类结果和参数边界,优化控制目标,并设计出个性化的共享转向控制器。通过Matlab软件内置的LMI工具箱对共享控制器系统进行计算求解,且基于Matlab、Simulink以及Carsim8.1软件设计仿真试验方案,对人机共享转向控制器的辅助性能进行了检验。
其他文献
地磁匹配导航是实现水下航行器自主导航的重要导航方式。地磁场测量是地磁导航的基础,针对磁通门传感器中来自环境和载体的随机高幅值磁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干扰检测与完备集成经验模式分解相结合的降噪方法,提高地磁测量精度;在航行器组网通信的技术基础上,建立多航迹地磁匹配模型,设计多因素对地磁匹配定位影响实验,验证地磁匹配算法的有效性;针对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传统粒子初始化方法会出现粒子密度下降、算法收敛
砂土作为一种典型的颗粒材料,其宏观力学响应由细观特性所决定。为了更好的对砂土颗粒小应变弹性模量进行研究,需要进行宏细观多尺度观察。本文主要对砂土颗粒材料小应变下弹性模量进行研究,将离散单元法作为研究工具,对颗粒材料内部结构信息进行获取,通过均匀场假设及接触刚度矩阵构建,利用内部结构信息对颗粒材料系统弹性模量进行预测,通过与离散元输出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从宏细观多尺度对砂土颗粒材料弹性模量进行研究。主
汽车拖车组合系统(Car-trailer combinations,CTCs)是一类集成了乘用与旅行生活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铰接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牵引车和拖车的动力学耦合,CTCs系统比家用轿车更容易达到动态临界车速而出现复杂的动力学失稳现象,即车身摆振,这为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在车辆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中,本文首次系统性地针对CTCs系统参数对后向放大效应和转向系统参数对车身摆振的
汽车诞生至今仅百余年时间,但消耗的石油资源和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汽车电动化被广泛认为是解决交通排放和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以轮毂电机为动力单元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凭借简化的底盘结构、快速的扭矩响应以及准确的控制执行优势,被誉为汽车底盘未来发展的“终极形态”。得益于轮毂电机的独立控制机制,转矩在四轮间的自由分配赋予了汽车性能优化“软调节”的发挥空间,如何更加有效地控制
船体变形是影响船载设备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测量精度对于构建船体统一姿态基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惯性信息匹配的船体变形测量技术测量精度高,易于实现,并且可以实时动态的测量船体变形角,因而成为目前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采用双光纤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测量船体变形角,对基于惯性测量匹配法的船体变形测量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了基于Visual Studio 2017软件的船体变形测量软件系统,对四种惯性测量匹
智能网联汽车队列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典型应用,能够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增强汽车的行车安全性,减少能量损耗。本文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队列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通用型车辆队列模型,分别提出了兼顾队列稳定性与能量效率的多车队列巡航控制策略,与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队列经济性巡航控制器,并搭建了具有可扩展性以及通用性的微缩自动驾驶小车试验平台,进行了相关的车辆协同巡航控制实验。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建立包
“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是车辆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也是汽车制造厂商的研究热点。智能驾驶汽车的研究目标是取代人类驾驶员进行车辆自主驾驶工作,但是这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与自动驾驶相比,半自动驾驶目前更有可能实现。在半自动驾驶过程中,人类驾驶员和自动控制系统共享对车辆的控制权,而面对相同的驾驶任务,不同驾驶特性的驾驶员将表现出不同的车辆操纵行为。此时,如何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考虑驾驶员的差异驾驶
车架是跨接在汽车前后车桥上的框架式结构件,是汽车各总成及零部件的安装基体。纵梁作为车架的关键元件,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承载能力。实际生产中,纵梁在加工成形后往往存在褶皱、拱形、翘曲等问题,导致直线度不符合标准,从而影响汽车零部件的装配和承载能力。为使纵梁的直线度满足指标要求,必须在其成形后进行直线度检测。目前工厂多采用人工拉线检测法,该检测方法效率低下且精度不高。基于上述现状,本课题以汽车纵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也在不断上涨,但同时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数也在逐年增加,机动车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无数支离破碎的家庭,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约90%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归结到根本上都与驾驶员的错误有关。因此,在车辆研发的过程中,汽车性能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把驾驶者和汽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人员需要对“人—汽车—道路”这一闭环系统进行综合的研究。车辆驾驶模拟器作为一种能
电动汽车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重视,但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问题频发。据统计,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BMS)引发电动汽车起火的情况占所有事故的60%以上,因此BMS安全问题大大制约了此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电池箱及其电池管理系统占电动汽车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更换和维修电池包花费巨大,所以一个稳定可靠且寿命长的BMS系统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BMS的两个主要功能是准确的估计荷电状态(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