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保护中原真性原则概念辨析与实践——以近代“中国式”建筑遗产保护为例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相比较,现代意义上的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只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个短暂的瞬间,这一段充满艰难与曲折的保护历程值得我们回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遗产保护的内涵也随之发展与变迁,建筑遗产保护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建筑遗产保护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越来越完善,建筑遗产价值随着时间的演进产生了新的积淀。  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建筑遗产的原真性进行判定是首要环节,原真性判定是价值评估的前提条件,只有确定了建筑遗产的原真性,该建筑遗产才具有价值,进而对其进行更加具体、系统的价值评估。在这一环节中,针对建筑遗产原真性判定的标准尚未有定论,在实践中充满了困惑。  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经常采取将建筑遗产当作“古物展览馆”、“旧址博物馆”等做法,这仅仅是对建筑遗产本体进行保护与利用,只重视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在未来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应在保护建筑遗产本体的前提下,对建筑遗产加以更深层次的利用,对建筑遗产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进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产中蕴含的城市历史文脉、历史情感等进行保护。  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应立足中国国情,构建适合中国现状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积极将西方的理论体系“中国化”,使西方理论体系“为我所用”。使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在实践中可以对建筑本体原真性进行科学有效的判定,这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进行研究与探索的方向。  本文首先在建筑史学角度对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详尽梳理,对各建筑遗产保护思潮与流派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国外、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宪章进行横向分析比对,甄选在建筑实践保护中应参照的法律文献,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解析原真性原则困惑起因与发展,并提出解决策略。  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建筑遗产保护背景;第二章对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归纳国内外组织、法律、法规、宪章对建筑遗产概念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拓展本文对“建筑遗产”的概念界定,进一步限定研究对象;第三章,对原真性概念进行多维解读,提出当前建筑遗产保护中原真性困惑;第四章、第五章,结合案例解读国内外法律、宪章,横向比对国际、国内颁布的法律、宪章产生的历史背景、侧重点、适用范围与;第六章,立足国情,分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存在的原真性困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廓清建筑遗产保护中原真性的适用原则。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市区面积开始逐渐扩大,道路建设不断增多,出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道路交通拥堵是大城市发展过程
当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环境危机的加剧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发展,而建筑作为耗能污染等的首要来源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做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村庄是农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发展的环境空间,是乡土文明的空间载体,没有乡土文明的义化足残缺不全的。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
学位
住区是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人们日常居住和活动的主要载体空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住区景观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住区品质的好坏,良好的住区景观不仅
位于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山区,地理位置特殊,人文历史悠久,物产资源丰富。京西山区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历经沧桑,这里逐渐形成了北京地区数量最多的古村落。特别是处于深山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改善当下居住条件的愿望也越发强烈,及改革开放之后的新一轮的农宅营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或新区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化的建设时期。深圳前海片区就是一块填海而成的新区,由于它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上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以及它在我国体制
在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普及的今天,乡村一直在踏着城市的足迹进行建设。这种发展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这种提高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危机。
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影响家庭伦理观,促进医疗技术的提升,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理解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发生重大改变。新健康观念促使大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