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城市轨道交通结伴出行识别方法及行为复杂性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个人出行建模一般以个体出行决策作为基础,而结伴出行行为的分析则可挖掘出行空间轨迹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交关系。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个人的移动性建模以及个体出行行为模式的识别,忽略了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如何影响移动性,导致了人们对复杂群体出行行为的揭示还比较有限。作为群体出行的一类典型行为,城市内结伴出行模式的研究是进一步理解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活动特征的基础之一。对结伴出行行为进行分析与建模不仅有助于交通需求的管理与预测。同时,由于结伴关系体现了更强的人际关系联结,通过分析结伴的流量、总体出行流向、出行目的,有助于分析由人携带的信息流如何在网络中动态传播,如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染病病毒等。因此,从时空轨迹中识别社交网络是复杂群体出行行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次,定量掌握结伴信息对应急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地铁发生突发事件,需要调度公交摆渡车进行疏散,此时结伴出行的乘客将作为疏散中的单一决策群体而不是多个决策群体。此外,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结伴出行群体会在进行逃生决策时考虑其他同伴,结伴的人数以及连接强度都会影响到个体决策。另外,根据结伴出行的起点和终点分析地铁系统以外的活动目的,进一步预测该活动场地内结伴、熟人的比例及结伴熟人网络的结构也可能给站外的应急疏散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结伴行为对交通规划、信息传播、应急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的个体线下交互数据,对这类社交关系及其与出行的互动关系认识存在不足。本文基于北京地铁网络中超过1.2亿次出行的大型数据集,提出了基于出行重合轨迹的结伴出行乘客识别方法。通过结伴出行的识别,挖掘更大城市时空范围内居民活动中隐含的社会关系,并建立了结伴出行的社交关系网络,通过分析出行、社交网络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具有结伴特性社交网络上的动力学传播过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从微观个体角度和宏观群体角度研究了出行的时空间分布特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市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系统产生的实际大规模出行数据,对乘客的日常出行模式进行识别、聚类和建模,研究了乘客的出行偏好。从个体角度分析了乘客出行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在时间特征方面,分析了不同出行次数乘客的出行时间波动性,以及连续出行的时间间隔分布与停留时间分布。在空间特征方面,研究了乘客的空间多样性特征,分析了乘客个体的静态访问模式、空间及连续出行的时空特征。从群体角度研究了出行基本统计量的分布,以及进站、出站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各站点吸引客流的时间波动特征,对站点覆盖的功能区进行了聚类;分析了进、出站量和OD量的时间变异性。此外,应用适用于衡量多维分布距离的Wasserstein距离,基于乘客对站点的访问次数分布,从空间角度分析站点的乘客熟悉程度,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标识设计、流线规划、广告投放等提供有价值的见解。(2)考察个体出行的时空相关性,对结伴出行行为进行识别。提出了轨迹重合次数、空间访问多样性和乘客出行粘性等三个指标,并根据乘客出行的统计特征,建立了结伴乘客阈值的确定方法。基于乘客对的关系,确定出行是否结伴及结伴人数等特征,并对结伴出行的人数、时空间分布特征、结伴出行行为复杂性进行了研究。结合房价数据集,研究了结伴出行的行为模式与社会经济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张量分解技术,将轨道交通客流按照起点和终点站、出发时刻和出行日期划分为若干种类型。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乘客往往倾向于在下午和周末结伴出行;空间维度上,房价适中的地区结伴出行相对最少,而房价相对较低的地区最受结伴出行欢迎。此外,基于结伴形成的联系,构建了轨道交通乘客社交网络,并从网络的特征、形成与演化等角度研究了其静态结构特征以及与在线社交网络的异同点。发现与在线社交网络不同,结伴乘客形成的社交联系的聚类特征与网络规模无关。(3)最后,基于构建的个体接触网络和乘客空间轨迹信息,研究了个体-群体耦合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结合构建的个体接触网络和群体移动数据,建立了能够充分利用多重数据源的双层耦合网络,在此耦合网络上,提出了同时考虑移动性和接触特征的疾病传播模型。通过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结伴接触数据和人口移动网络进行了实例分析,基于控制措施构建了多个场景,验证了个体接触网络在所有场景下对疾病传播的加速作用。图108幅,表22个,参考文献161篇。
其他文献
现如今,移动通信系统对其传输数据的质量和速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代通信系统(5G)被要求要能够在有限的频谱和能量下支持更高的吞吐量。因此,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被广泛应用了。MIMO天线作为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安装空间的严格限制,都将被迫进行更紧凑的布局。这种情况下,互耦效应对MIMO天线系统的影响将不能被忽视。该耦合会对天线阵列的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天线辐射方向图的畸变,
学位
抗生素和农药的频繁使用导致污染物持续进入环境,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掌握抗生素和农药的污染水平并评价其带来的环境风险,是开展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的基础。碧流河水库是大连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涉及供水人口近400万人,其水质安全对保障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碧流河水库流域抗生素和农药环境赋存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更缺少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的系统性风险评价研究,本论文完成了碧流河
学位
为了应对数据流量以及终端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组网架构的演进方向之一便是在热点区域进行多种低功率小基站(Small Base Stations,SBSs)的部署,与传统网络中的宏基站(Macro Base Stations,MBSs)共同构成5G异构网络。MBS采用稳定性较强的低频段作
学位
长期以来,金融市场中资产定价理论和价格波动特性等问题一直是经济和金融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自由化和多样化,信息技术急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复杂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日益凸显,从多角度对于金融市场价格的行为特征进行创新研究变得愈发重要。金融市场所表现出的诸多异常的波动现象很难通过传统金融学理论进行充分解释,寻求更能抓住金融市场本质属性的模型变得十分必要,人们对于真实市场的考
学位
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证生存且完成探测任务,一直是雷达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电磁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环境中高楼、铁塔林立,通讯设备急剧增加,无意中给雷达探测引入了更多干扰源。另一方面,雷达干扰技术已从最初的噪声阻塞式干扰、放置人为干扰源等简单手段,发展为欺骗式干扰或者多种干扰并存的复杂形式。新的电磁环境形势对雷达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雷达已很难在抑制干扰的同
学位
随着居民理财需求的不断增长,投资顾问业务进入黄金发展阶段,传统投顾难以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理财服务,智能投顾应运而生。智能投顾能够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程度、优化资源配置并拓展服务边界,为传统金融服务改革升级提供技术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是金融业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多数围绕智能投顾的商业模式、政策及监管展开,鲜有文献对其投资决策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更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在投资
学位
箔条云干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空战场景中,飞机在受到威胁时可释放箔条云以保全自我,箔条云及其与飞机复合电磁散射计算是进行箔条云干扰效能分析的基础,当前对该技术研究主要面临三大难题:第一,飞机尾流中箔条扩散几何建模;第二,箔条云及其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计算;第三,可控箔条云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试验。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在箔条云扩散建模方面,本文使用NavierStokes方程结合有限时域
学位
复杂系统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分析来自这些系统的时间序列是窥探系统运行机理与内在特性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对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复杂性和变量的相关性算法进行研究,在信息熵理论的基础上延展出新的非线性统计物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现实金融系统和交通系统当中.首先,我们研究基于熵度量的时间序列复杂性问题.结合多样性指数提出了广义置换熵,结合多尺度算法和重新分配顺序模式的权重信息,提出多尺度广义置换熵和加权多样性
学位
伴随着微波电子装备呈现出高频段、高增益、宽频带、高功率、高密度的发展趋势,机械结构与电性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耦合愈加凸显。非线性机械结构因素对电性能影响成为机电耦合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将其作为主攻方向,具体涉及微波装备中波导法兰连接不连续与器件材料电磁-热效应两个非线性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推广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了有源相控阵天线波导法兰连接因素对
学位
面向未来无线通信中无缝覆盖、超可靠连接和用户多样性等新型需求,现有的地面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部署成本增加、负载能力有限和服务对象单一等。为弥补上述不足,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重点之一旨在将地面通信网络向空中演进,构建空地一体化的协同通信网络。因此,凭借其快部署、广覆盖和低成本等优势,以无人飞行平台为主要载体的空地(Air-Ground,AG)无线通信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