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引致效应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中国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水平,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方案”。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实现了蓬勃发展。中国在2013-2020年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达到了1398.5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相关成果,西方国家仍然充满质疑,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对其他国家直接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他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相当的现实以及理论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本身的影响,仅有较少的文献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引发了其他国家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展开研究,并且均未对具体影响路径进行讨论。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讨论并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其他国家直接投资的三大渠道,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以及金融发展,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中国及OECD国家2008-2020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能否引致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及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渠道是否通畅。本文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引致了OECD国家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具体而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长会促进OECD国家的直接投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具有排他性,有助于改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排斥了来源于其他地区投资的相关观点。(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渠道对OECD国家直接投资产生引致效应,但是并不能通过金融发展渠道对其产生影响,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促进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来引致OECD国家直接投资,但不能通过促进东道国金融发展来引致OECD国家直接投资。(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OECD国家直接投资的引致效应在自然资源较丰富以及收入水平更高的国家更加明显,但是政府效率对引致效应并没有明显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第一,加强与OECD国家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第三,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两大渠道的作用,带动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其他文献
自2003年房地产完全市场化,中国经历了长达近20年的房地产繁荣。在这期间,全国房地产企业利润高速增长,同时地产的持续繁荣带动非房地产业的发展。但在2020年之后,受疫情反弹、信贷收缩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呈现下行态势。个别房企出现流动性风险,使房地产市场微循环呈现“梗阻”。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变化是否会影响房地产企业和非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学位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可以持续拉动经济。2022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疫情的频发,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出现,使我国经济平稳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强调要充分挖掘县乡地区的消费潜力。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无论在消费水平还是消费结构上都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
学位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开始逐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与此同时,作为横跨农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殊产业,世界茶产业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旧式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经严重落后于现代智能化生产管理、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动力缺失、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推动传统茶产业与新技术融合是解决产业发
学位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不仅影响自身主营业务和制造业整体发展质量,还关系到宏观层面的金融稳定和资源有效配置。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愈演愈烈的企业金融化趋势,这一趋势是否会导致实体业务荒废,造成实体-金融投资收益差扩大,进一步诱导企业增持金融资产,造成实体经济长期陷入“脱实向虚”的恶性循环?不断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不仅对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尤为重要,也是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学位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我国制造业出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在激烈竞争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突破高端技术“卡脖子”的被动窘境,离不开数字化投入的支持。数字化投入作为制造业企业的新型中间投入,具有高技术度、高创新度的特征,通过嵌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改变产品的技术含量。数字化投入能否对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正向外溢效应?这种助推机制又是如何发挥?基于此,本文从投入产出视角切入
学位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产品在数量上一直呈现飞速增长状态,但是在产品质量方面却没有同步提升,出口面临着“多而不强”的困境。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经济模式,数字经济作为一种融合性经济,可以渗透到传统产业当中,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数字化转型是否能够促使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基于上
学位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世界经济重心正逐渐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贸易在一国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服务贸易竞争力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要素作为新时代新的生产要素,日益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产业转型、要素重组的关键力量。数字要素和服务业有力结合有利于对传统服务业全方位改造,优化服务贸易结构,进而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基于以上背景,深入研究服务业数
学位
通过营造制度环境以及开展试点示范,我国制造业绿色物流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后,我国制造业绿色物流将向着低碳、全生命周期、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亟需破解现有的制度不完善,链条不完整,成本高、效率低等障碍。通过制修订绿色物流相关法律政策标准、形成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等,可以加快我国制造业物流服务的低碳转型步伐。
期刊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汇率变动不仅在宏观层面对国家或地区产生影响,还会通过多种途径对企业这一市场经济参与主体产生影响,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与汇率变动息息相关。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发展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相关成果不断涌现。企业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不仅是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还对指导企业经营行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数据事实我们发现,人民币实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发展动力受限,不利于出口竞争优势的提升。与此同时,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日俱增,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面对这种未来中国的工业发展和污染治理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波特假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即:环境规制在合理的水平能够倒逼企业创新提高竞争力。国内外学者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对环境规制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尝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