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宪政编查馆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soul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的宪政改革是清王朝欲图通过仿行西方宪政而达到政治自救的一次制度引进的尝试。宪政编查馆是在宪政改革中设立的一个重要机构。作为“宪政之枢纽”,它在清末立宪改革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它的主要职责为“编制法规,统计政要”,负责处理有关宪政折件、编订宪法草案、考核法制法规、调查统计以及考核全国宪政筹备等事务。本文试图通过对宪政编查馆的机构建制、职掌、人事管理与主要作为的考察和评述,揭示其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演进、法制法规建设、民主法律思想传播及其本身对清朝权力机构决策的影响力度等方面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期对清末立宪研究及当今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设有所启示。 本文正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设置宪政编查馆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全面考察了宪政编查馆的机构设置及其主要作为。(一)宪政编查馆的机构设置及职掌。(二)宪政编查馆的主要作为。对其参与立宪、编订宪法、考核法制法规、主持调查统计、考核宪政筹备、经办《政治官报》等活动进行了详细考察。 第三部分,对宪政编查馆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进行客观的评述。宪政编查馆在清末立宪中担当了拟订立宪法规和措施的实际工作,是推行宪政改革的重要机构。它参与核订编纂的法制法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志,推动了宪政体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意识在中国的建立和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在从事宪政改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文章结语部分从总体上对宪政编查馆及其作用进行综述,做出客观评价,揭示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其他文献
构件技术是目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CORBA构件模型是具有代表性的构件模型之一,分布式多层应用系统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系统结构.文章讨论了基于CORBA构件模型和分布式多层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场论战缘起于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在抗战纲领上的分歧
传统学习存在三大顽症:学习脱离实际,职工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形式枯燥单一,职工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与实践割裂,职工学习成果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见到实效,就必须把学
目的 探讨以校园民俗艺术旋律训练作为一种特殊校园健身方式,对大学生13项生理生化和心理情绪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方法 将80名大学生分为民俗艺术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3个
首先分析了PVM消息传递的通信机制以及影响其通信效率的原因,然后介绍了一种基于主动消息技术的通信系统GAMMA.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PVM程序迁移到GAMMA的方法.
编者按:2013年4月19日,在新一届党组领导班子第一次会议上,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周吉平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人才强企、管理提升四大举措,推进资源、市场、国
《民立报》存在时间虽短,但却是20世纪初宣传民主革命最为有力的报纸之一,是当时时局动荡的一个缩影,因而很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报的研究力度不够,且主要限于
御史制度是传统中国监察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制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吏的廉洁尽职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无可否认,作为清代监察机关的都察院,其
晚清时期,在外来西方势力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晚清社会不仅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到严重挑战,而且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中国封建传统伦理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严重威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生动而壮观的历史文化现象。在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边区文化建设充分展现了人们文化自为、自信的风貌。复杂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