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电极/离子液体界面AFM力曲线研究及阳离子烷基侧链和二茂铁的影响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chao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室温离子液体是一类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的物质,且在室温或室温附近呈现液态。与传统电解质溶液相比,它具有电化学窗口宽、蒸汽压低、沸点高以及电导率良好等优势,目前已在电化学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离子液体具有迥异于水溶液体系和有机溶剂体系的特点,因而“电极/离子液体”界面结构与“电极/水溶液”界面结构截然不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在电极表明会自发形成多层阴、阳离子相间的层状结构,且表现出对电位的依赖性。但目前对这种层状结构的研究还停留在单种离子液体与电极间的相互作用,但离子液体具有可设计性且种类繁多,其本身的组成结构对离子液体层状结构影响的系统研究尚未被报道。另外,在离子液体中加入氧化还原物种,表面电荷转移过程对其层状结构特征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因此,系统探究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在单晶电极表面的“层状结构”以及含有氧化还原物种及其反应发生时的界面双电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结合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EC-AFM)的力曲线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三种不同烷基侧链长度的咪唑阳离子构成的离子液体以及在离子液体中加入氧化还原物种后在Au(111)电极表面层状结构数目、力值和厚度随电位的依赖性关系,以期获得不同侧链长度的阳离子在界面双电层区间内的排布形态,以及氧化还原物种加入对离子液体界面双电层排布形态的影响,进而建立“电极/离子液体”界面结构模型。1.咪唑阳离子烷基侧链长度对Au(111)/离子液体界面结构的影响:选择三种阳离子烷基侧链不同的离子液体EMITFSA、BMITFSA和OMITFSA,结合循环伏安曲线、零电荷电位(PZC)和AFM力曲线技术,探究其界面的电化学行为并分析了在PZC电位以正和以负区间内三种离子液体层状结构数目、厚度和稳定性等结构特征,并建立了力-电位曲线。结果发现:(1)层状结构数目与侧链长度有关,侧链越短,层数越多。(2)不同侧链长度的离子液体体系最内层层状结构的F-E曲线形状基本相似:在PZC电位附近,阴、阳离子排列不紧密,稳定性差;电位负(正)移,电极表面带负(正)电荷,阳(阴)离子紧密吸附,层状结构排列紧密,稳定性好;电位继续负(正)移,电极表面带更多的负(正)电荷,导致离子超出晶格饱和度,层状结构数目增多,但同种离子间排斥作用增强,导致稳定性降低。(3)四种不同的阴、阳离子与Au(111)基底的作用力存在差异,其顺序为:EMI+
其他文献
低碳烷烃选择性氧化制烯烃一直是石油化工领域的热点课题,它将成为新世纪石油化工研究开发的重点之一。而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石油化工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因此,开展丰富的
随着当前能源结构的变革,可再生能源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间歇性、随机性和低能量密度的特点极大地阻碍了其高效可靠的利用。这些由可再生能源产
病原体、微生物等对植物的生长具有巨大的影响,植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具备了免疫能力,形成了能够针对外源性入侵的免疫系统。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细胞外表面,由微生物相关
据统计,全世界约10%~15%的夫妇受不孕不育的困扰[1],其中由单纯男性因素导致的不孕症占40%左右。研究指出,遗传因素占男性不育因素的15%-30%左右[2],参与影响不育的各种生理
温度是决定作物品质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我国每年由于冷害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油菜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及油料作物,了解其抗冷机制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其抗冻能力对于
随着现代农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定化的方向发展,农用薄膜的专用化发展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研发适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油桃、冬枣、葡萄等)的专用农膜对于满足人民日
框架-剪力墙结构因布置灵活、抗侧性能良好等特性在高层建筑中运用广泛。框架-剪力强结构内楼梯与主要抗侧构件剪力墙紧密相连,故楼梯对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楼梯作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指年龄小于40岁女性卵巢功能的衰竭,其临床表现为46个月的停经,连续两次且间隔大于4周检测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血小板自噬及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并观察自噬对血小板中miR-27a、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PHB)表达的影响及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方法:(1)分别从我院体检人员中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简称TM)是篮状菌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可引起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地区呈地域性分布。患者以HIV感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