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进入了一个规模持续扩张,招生人数快速上升的阶段,新校区的规划和原有校区的改造项目逐步增多。这样的形势下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如何保持在适应其容量的前提下创造出可适应性的、多价的空间结构成为了需要研究的课题。反观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大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大学也曾经历了规模扩张、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改革的阶段,并且现代依然在进行当中。所以,回顾和考察这些国家大学校园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第一章回顾了现代大学的源起以及当代英、德、美三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对建筑学内部关于可适应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第二章主要对当代大学中两大体制的结构:社会学结构和知识结构进行分析。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的结论提出了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的可适应性策略的两大主题,并由此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共领域结构的分析总结了逐步形成的以公共空间结合基础设施为特征的可适应性策略。第四章较详细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以具体案例为平台论述了当代可适应性策略形成过程当中的策略。一方面是以学院管理体制对学生规训作用的逐步减弱为背景下的英国校园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的逐步向可适应性的主题靠拢的过程。另一方面论述了在自由选学学制的潮流下,德国和美国校园规划及其建筑设计当中以公共空间结合基础设施为特征的可适应性策略逐步成熟,并体现出以步行系统为基础的线型和以场域为基础的微观网络型等具体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