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台矿上覆岩层结构特征对开采影响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s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虎台矿主采煤层为特厚复合煤层,经过了之前的分层充填开采后,目前正在利用综放工艺开采水砂充填开采留设的阶段煤柱,或者是利用综放工艺开采对特厚煤层原生煤体进行分层放顶煤开采。特厚煤层重复采动引起的上覆岩层结构破坏和断层活动非常复杂,对开采的影响也与常规开采具有很大差异。为此需要对老虎台矿其上覆岩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确定采动条件下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过程、覆岩空间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以及典型构造区域上覆岩层活动特征,重复采动工作面上覆岩层三带分布规律,优化巷道布置、开采工艺,并保障矿井安全高效开采。  论文从矿井地质条件、煤层赋存及厚煤层工作面分层开采情况等方面出发,确定老虎台矿井开采技术条件;通过对老虎台矿井工作面及煤柱区进行的EH-4探测电阻率剖面及地质钻孔提供的钻孔岩层结构信息综合分析,确定上覆工作面离层结构特征及其空间范围;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特厚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的变形和破坏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不同地质和开采条件下采场上覆岩层的变形特征、应力分布形态和破坏特征,揭示上覆岩层结构运动规律;综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微震监测等方法的研究数据,确定老虎台井田上覆岩层三带分布特征,并确定上覆岩层采动破坏特征分区;基于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对工作面上覆岩层结构充水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上覆岩层结构充水对开采的影响;通过现场观测及数值模拟,确定不同岩层结构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对开采的影响,进而对矿井开采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提出安全开采的建议。  通过论文研究确定了老虎台矿不同开采形式的工作面上覆岩层三带发育规律,完成了工作面上覆岩层采动破坏区域划分,阐明了工作面上覆岩层结构特征、运动破坏过程及应力动态演化规律,最终确定了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对开采的影响。在绿色页岩区内开采遗留阶段煤柱工作面,即开采不受水害危险威胁区域,可根据遗留煤柱具体条件,建议适当加大开采高度,加大推进速度;在断层构造区与砂砾岩出露区,对于水害危险性较小区域,采用分层综放开采时,为减小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可采用增加分层数量、降低分层高度,建议适当降低两个区域范围内工作面长度,由200m减小至160m~180m,推进速度由1.9m/d降低至1.5m/d。在水害危险性较大区域,建议采用水砂充填开采工艺。
其他文献
学位
水泥回转窑是水泥生产中的核心设备,它长期在重载、高温的情况下工作。作为关键性的设备,回转窑正常运转对水泥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回转窑的窑内砌有一层耐火砖,用于隔热作用
本文针对赵庄二号井3#煤层被切割块段较多、地质构造复杂、资源分散且“三下”压煤量大的地质开采条件,在上覆岩层结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室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该文采用模型实验、理论分析、有限元研究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采场围岩的应力分布及岩层运动进行了研究.以损伤断裂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损伤基础上梁的模型并应用摄动理
“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最近两年的高考,更加大了它的分数比重。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
采煤机是煤矿综采工作面的核心装备,其可靠性及智能化程度对采煤机的安全高效生产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浅层煤炭资源的枯竭,深部危险煤层的开采比例会逐渐加大,使得我国采煤行
力传感器在力学计量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质量特性参数(质量、质心、转动惯量和惯性矩)的基础。传统力传感器由于弹性敏感元件的非线性和信噪比问题,其精度难以突破0.02%。
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呢?恐怕说起这个问题,专家们也不会给出统一的答案,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学生而异。但是为了学生更有
【摘 要】在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也是改革的重点。小学语文和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反省,找到教学中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本文就主要围绕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
校直行程的精密预测及其模型对以行程控制方式工作的自动校直机意义重大,不仅大大提高校直系统的精度和校直效率,同时精确的校直预测模型能为校直机提供良好的扩展性。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研究较少的非规则截面的直线导轨类金属条材,建立一种精密的适用于自动校直机控制的校直行程预测模型,为校直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别采用弹塑性理论、有限元、实验法,建立初始挠度—行程的预测模型,并对三者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