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流域多时间尺度径流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是水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保障区域水安全的重要理论支撑。气候变化改变降水、气温、蒸发等自然要素,从而影响陆地水文循环系统。与此同时,城市化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的水文水力学属性,使得流域产汇流机制发生改变。本文以城市化水平高的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RS与GIS技术解译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流域1986-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同时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86-2017年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及多时间尺度径流影响因素。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秦淮河流域水文模型,探求城市化进程对流域径流响应的影响,揭示不同时间尺度径流的主导驱动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秦淮河流域的暴雨洪水预测、流域水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水安全的保障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持。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镇群扩展下流域水循环要素多时空尺度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41771029)”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具有分层提取特点的半自动决策树分类模型解译了秦淮河流域1988、1994、2001、2003、2006、2009、2011、2013、2015、2017年的土地利用,分析该流域1986-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淮河流域不透水率由1988年的3.9%增加到2017年的23.1%,增长近8倍。水田面积占比显著减少,从1988年的50.1%减少到2017年的31.3%。2、水文气象序列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86-2017年秦淮河流域降水、潜在蒸散发以及不同时间尺度径流深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无明显变化趋势,且无显著突变点;年潜在蒸发无明显变化趋势,且无显著突变点;年径流深呈显著增加趋势,在2001年左右存在突变点。基于GAMLSS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日最大径流主要受降水和不透水率影响,日尺度中小量级径流主要受不透水率影响;月序列、季序列、干湿季序列及年序列径流受到降雨年际差异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共同影响。3、秦淮河流域水文模型构建。模型涉及到四个层次的计算,分别是蒸散发计算、降雨产流计算、坡面汇流计算和河道汇流计算。蒸散发计算模块将土壤分为三层,根据潜在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计算实际蒸发量。降雨产流模块根据流域下垫面的特征分为四种类型并计算对应的产流。在进行水源划分时将坡面汇流分为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分别采用瞬时单位线法计算地面径流,线性水库法计算地下径流。选用滞后演算法计算河道汇流,描述径流从进入河道一直到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模型考虑了动态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模拟时段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输入。结果显示:水文模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1和0.88,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模拟的月径流过程与实测过程吻合程度高,模型的适用性强,可用于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水文响应特征。4、多时间尺度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本文在相同时段(2002-2017年)的气象数据条件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1988年、2003年和2017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年尺度看,随着流域不透水面的扩张,年均径流深不断增大;从干湿季尺度看,干湿季年均径流深均增大,且干季增大幅度较湿季更为显著。从季尺度看,随着不透水的增加,四季年均径流深不断增大;且第一、四季度径流深的增加的幅度较第二、三季度更大。从月尺度看,7月径流变化范围最不显著,受不透水率的变化影响最小;其余各月,一般是流量大的月序列受到不透水率的影响较小,而流量小的月序列受到不透水率的影响较大。5、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根据年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天然基准期(1986-2001年)和影响显著期(2002-2017年)。通过设置不同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情景组合,模拟和定量评估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秦淮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从年尺度看,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径流增加总贡献率为23%,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77%,气候变化是驱动秦淮河流域年径流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从干湿季尺度看,干湿季在影响显著期内的径流深相对于天然基准期分别增加了76.4 mm和243.4 mm。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干季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5%和36%,对湿季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1%和19%。土地利用变化对干季径流的影响大于湿季径流。本研究系统识别秦淮河流域1986-2017年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变特征及不同时间尺度径流的影响因素。结合秦淮河流域水文模型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情况;设置4种模拟情景,对不同时间尺度径流进行归因分析。研究结果对新形势下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以及流域暴雨洪水模拟和水环境保护研究具有较大价值。
其他文献
卫星热红外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逐像元地表温度观测数据,已成为监测城市地表热岛的重要手段。在卫星热红外遥感支持下,城市地表热岛的归因分析及情景模拟已成为近年来城市热环境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较长时间尺度(如年际或年内逐月/逐季尺度)地表热岛驱动机制及模拟预报。换言之,在较短时间尺度(如逐日尺度),对城市地表热岛时空演变响应机制与情景模拟的研究仍面临挑战,从而阻碍了地表热岛机理及应用研究的
学位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仅关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也和社会和谐稳定等重要问题密切相关。我国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旨在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切实保证15.46亿亩的基本农田不减少。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人口经济增长与有限的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数据,具有模糊性和噪声多等特点,但是同时具备海量性、多尺度性、时空相关性等特性,可以为耕地变化检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组成与空间格局变得日益复杂,导致城市中表面辐射平衡、建筑储热量、感热潜热能量分配发生改变,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并引发了系列城市环境问题,降低城市热环境舒适度,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因而挖掘城市景观格局与城市热环境的耦合关系,对指导城市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改善城市热环境和实现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除在水平方向扩展外,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学位
高温热异常(如生物质燃烧、工业热源和活火山等)在地球系统中广泛存在,它们对自然界的生物进程、物质循环以及能量交换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低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相比,中等分辨率的光学传感器(如Sentinel-2 MSI)提供了重要的空间细节信息,这对于精确识别大型火灾的燃烧范围和火势大小、以及探测小规模的热异常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从MSI影像中稳健地提取热异常仍然具有挑战性,部分原因在于短波红外波段在
学位
<正>在开展航空伽马能谱测量过程中,获取的参数量包括钾、钍、铀等放射性元素,在以往数据处理过程中,仅分别对钾、钍、铀网格进行单可视化,没有进行联合成像显示。为了丰富数据可视化手段,提高数据解释精度,本文针对三元放射性元素成像技术及应用展开研究,利用插件技术,通过多个网格组合成像、区域数据可视化不失真等技术,
期刊
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评估和服务区分析是评测其空间区位的两类有效方法,可达性测度从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能够有效反映出各区域居民获取服务的难易程度,并识别出获取服务匮乏的城市区域;服务区测度从商服设施的角度出发,通过测算设施的服务范围,进而洞察设施的消费者潜力和设施之间的竞争格局。因此,合理、准确的评估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区位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城市规划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可达性测
学位
本论文利用1979-2017年的CPC陆地格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等,首先比较了中国东部不同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PHR)发生的基本特征差异。接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探讨了该地区夏季PHR发生频率在年代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特征,以及不同年代际、年际背景信号下,当长江中下游发生区域持续强降水事件时,中低纬地区环流的准
学位
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将有68%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对此,建设智慧城市、挖掘城市地理大数据信息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中,城市几何空间是基础地理实体表达的载体,其基本信息表达是地表覆盖分类。此外,自然资源部将启动“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意在将城市基础地理表达载体由二维推向三维。因此,城市地表覆盖亟需从二维走向三维,以提升地理空间数
学位
学位
动物群落内多个物种的分布模式体现出的规律性构成了动物类群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是类群中动物与生境环境之间及类群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了动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适应能力,也反映了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竞争、捕食、共生等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分区是类群分布格局在地理空间大尺度范围上的一个重要总结,而动物类群间相互作用关系也是类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我国陆栖哺乳动物分布的空间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