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gA肾病(IgAN)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病,发病机制不明,西医治疗方案和效果各异。而中医方面,此类疾病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肾虚血瘀证的症状,我们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建立IgAN大鼠模型并使用不同的药物干预,观察大鼠的状态、生化指标和肾脏病理指标,比较各组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探讨IgAN大鼠肾内小动脉病变的发生机制、益肾散结化瘀复方之肾复康Ⅱ号胶囊对IgAN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以期为IgAN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将85只健康雄性大鼠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IgAN模型组,肾复康组,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空白对照组10只,其余每组15只。空白组无药物干预,其余各组以牛血清白蛋白盐酸酸化水灌胃、四氯化碳+蓖麻油皮下注射、脂多糖静脉注射来建立IgAN大鼠模型。造模一周后,模型组以生理盐水每日灌胃,持续11周,余组分别用肾复康Ⅱ号胶囊、黄葵胶囊、氯沙坦钾片、螺内酯片的混悬液每日灌胃,持续11周。分别于实验第4、8、12周行尿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定量等检查;12周末处死大鼠,取血、取肾,化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DS)等指标;将肾脏标本处理后,光镜下拍摄肾内组织图片,评价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用免疫荧光检测抗体IgA;观测肾组织及小动脉区域VEGF、MMP-9、PCNA、ERK1/2、NF-κB的表达。检测结果用SSP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造模前,各组大鼠精神良好,反应灵敏,活动灵活,各组间表现无差异;造模及给药后,空白组表现如常,模型组一般状况较差,各药物干预组大鼠均介于两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或体征。
2.生化指标:(1)尿蛋白定量:模型组与同时期空白组相比,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升高(P<0.01);在4W、8W、12W时,肾复康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W时,肾复康组与螺内酯组、黄葵组、氯沙坦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ADS:肾复康组与模型组、黄葵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与螺内酯组、氯沙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AngⅡ:肾复康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氯沙坦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4)BUN: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0.05),肾复康组与螺内酯组、黄葵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Scr:肾复康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肾复康组与氯沙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3.病理指标:(1)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小管纤维化程度:空白组无明显病变。模型组个别肾小球有节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厚,肾小球基底膜皱缩。其余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与模型组、螺内酯组、黄葵组相比,肾复康组肾小球硬化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与氯沙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空白组肾内小动脉内膜光滑,管腔均匀;模型组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其余各组管壁结构大致正常。(2)免疫荧光检测:空白组大鼠基本无荧光显色,模型组荧光为亮绿色,螺内酯组、黄葵组、氯沙坦组较亮,肾复康组较暗淡。(3)VEGF、MMP-9、PCNA、ERK1/2、NF-κB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肾复康组的VEGF、PCNA、MMP-9、ERK1/2、NF-κB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4)肾内小动脉的厚度: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的内膜/血管外径、管壁/血管外径均有明显差异(P<0.05),中膜/血管外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IgAN大鼠肾内小动脉管壁增厚的相关因素分析:IgAN大鼠的管壁增厚与VEGF、PCNA、MMP-9的表达中度正相关(0.5<r<0.8);IgAN大鼠的ADS值与VEGF、PCNA、MMP-9的表达中度正相关(0.5<r<0.8)。
结论:
1.IgAN的肾内小动脉病变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醛固酮激活ERK/NF-κB信号通路,使VEGF、PCNA、MMP-9的表达增强有关。
2.肾复康Ⅱ号胶囊可以改善IgAN大鼠的肾功能,延缓本病的进展。
方法:将85只健康雄性大鼠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IgAN模型组,肾复康组,黄葵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空白对照组10只,其余每组15只。空白组无药物干预,其余各组以牛血清白蛋白盐酸酸化水灌胃、四氯化碳+蓖麻油皮下注射、脂多糖静脉注射来建立IgAN大鼠模型。造模一周后,模型组以生理盐水每日灌胃,持续11周,余组分别用肾复康Ⅱ号胶囊、黄葵胶囊、氯沙坦钾片、螺内酯片的混悬液每日灌胃,持续11周。分别于实验第4、8、12周行尿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定量等检查;12周末处死大鼠,取血、取肾,化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DS)等指标;将肾脏标本处理后,光镜下拍摄肾内组织图片,评价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用免疫荧光检测抗体IgA;观测肾组织及小动脉区域VEGF、MMP-9、PCNA、ERK1/2、NF-κB的表达。检测结果用SSP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造模前,各组大鼠精神良好,反应灵敏,活动灵活,各组间表现无差异;造模及给药后,空白组表现如常,模型组一般状况较差,各药物干预组大鼠均介于两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或体征。
2.生化指标:(1)尿蛋白定量:模型组与同时期空白组相比,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升高(P<0.01);在4W、8W、12W时,肾复康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W时,肾复康组与螺内酯组、黄葵组、氯沙坦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ADS:肾复康组与模型组、黄葵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与螺内酯组、氯沙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AngⅡ:肾复康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氯沙坦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4)BUN: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0.05),肾复康组与螺内酯组、黄葵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Scr:肾复康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肾复康组与氯沙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3.病理指标:(1)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小管纤维化程度:空白组无明显病变。模型组个别肾小球有节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厚,肾小球基底膜皱缩。其余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与模型组、螺内酯组、黄葵组相比,肾复康组肾小球硬化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与氯沙坦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空白组肾内小动脉内膜光滑,管腔均匀;模型组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其余各组管壁结构大致正常。(2)免疫荧光检测:空白组大鼠基本无荧光显色,模型组荧光为亮绿色,螺内酯组、黄葵组、氯沙坦组较亮,肾复康组较暗淡。(3)VEGF、MMP-9、PCNA、ERK1/2、NF-κB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肾复康组的VEGF、PCNA、MMP-9、ERK1/2、NF-κB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4)肾内小动脉的厚度: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的内膜/血管外径、管壁/血管外径均有明显差异(P<0.05),中膜/血管外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IgAN大鼠肾内小动脉管壁增厚的相关因素分析:IgAN大鼠的管壁增厚与VEGF、PCNA、MMP-9的表达中度正相关(0.5<r<0.8);IgAN大鼠的ADS值与VEGF、PCNA、MMP-9的表达中度正相关(0.5<r<0.8)。
结论:
1.IgAN的肾内小动脉病变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醛固酮激活ERK/NF-κB信号通路,使VEGF、PCNA、MMP-9的表达增强有关。
2.肾复康Ⅱ号胶囊可以改善IgAN大鼠的肾功能,延缓本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