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与同育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与动力,中国当代大学精神必然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哺育,“大学之道”的文化源头也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当代大学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而生,并与其在理论上具有相通点和契合点,二者之间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即谓共融;二者在实践层面上相辅相成共同培育,达到共同育人之效,即谓同育,共融是其同育的理论前提,同育是共融的实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思想根源,大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二者在实践传承上具有极大相似性,且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之处、从实践上探讨二者的同育可能,是对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的深化理解与认识,也是在实践上探索二者更多的培育可能,更是有利于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和践行方向,最终在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本文立足已有成果,以四川农业大学“川农大精神”的建设与培育为例对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共融与实践同育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川农大精神的培育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总结和思考,希望对弘扬大学精神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考借鉴。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提出了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围绕主题对选题理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第2、3、4、章),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阐释。主要包括:关于大学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概述;分析大学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融与同育关系;具体探讨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融与同育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第5章),主要以四川农业大学“川农大精神”的培育实践为例,分析研究川农大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怎样理论共融性,并结合四川农业大学建校历史、发展成就、育人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举措阐述其川农大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育实践,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提升建议。第四部分(第6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在人口老龄化、失能化、家庭照护功能弱化以及普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当前养老需求的形势下,一种新的养老模式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医养结合。这是一种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传播以及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践也在各地不断得到发展,购买养老服务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由于中央政府对政府购买养
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使得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与供给方式简单、专业人才缺乏、科技水平落后的结构矛盾日趋凸显。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成为目前缓解养老难题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必须得到制度法规的保障。社会组织
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日益严重的老年人口形势,我国提出医养结合的养老理念,这对于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整合医疗资源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对残疾人采取以集中就业为主的就业保障模式,然而在市场化条件下,集中就业模式由于失去了原有计划体制的支持,无法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权利,正面临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民工开始向着城市涌入,从第一代开始至今已有三代农民工为了改善生活或是成为城市人的梦想来到城市。然而,许多困境依然困扰着他们,使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
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学习和工作由原来的互相割裂开始走向统合,工作场所学习脱颖而出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基于工作场所而展开的学习形式,个体在工作交流或人际交往中就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等其他的素养。工作场所学习具有地点固定、时间灵活的优点,方便成人学习者弹性地安排学习活动,而且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转化率也相对较高,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学位
近年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迅速,居民对其需求日趋紧张,优化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流程是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能、规范购买流程的需要。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