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国有企业曾经是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庆华厂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展开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与文献分析等方式,试图帽描绘传统产业工人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转型过程,多维度分析这段变革时期庆华厂职工的生活变迁。在这样一场巨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我国的很多任务人都经历了艰难的转型过程,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段经历?这样的经历对每一个成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对企业或者当地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结合现在东北地区经济萎靡和人口流失的状态,本研究试图通过描绘,东北国企改革之后留守员工们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举动,本文采取了西方人口迁移理论作为一个基本思路,帮助理解人们选择离开或者留下的原因,重新思考东北存在的经济和人口问题。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生存永远是大多数人最基本需求。黑龙江北安市的庆华厂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极强的国家和信仰的力量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庆华厂职工对企业以及这块土地包含的情感和认同毋庸置疑。但是令他们放下这些眷恋,背井离乡的原因第一个就是生存的压力:生存压力,就是基本的就业,赚钱生活的压力。家乡经济不景气,对于缺乏职业竞争力的员工来说,不得不去人力资源更紧俏的南方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赚钱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有较强能力的人来说,也只能去社会经济更繁荣、分工更精细的地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多的更好的就业机会,取得更好的发展。而国企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利的现象,更是使得留守员工对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感无增有减,人口流失势不可挡。另外,东北地区从自然和社会等客观环境条件角度,其城市建设和人口生存本身就比较困难,建国初期的昙花一现是建立在举国体制下国家政治、经济等策略需要而通过大力的扶持促成的。因此,当时代转折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发展瓶颈,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对待。本研究从庆华厂留守的居民生存状况看出,并非如现象中的人人愁眉苦脸、居住在断壁残桓之中,每一个居民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回首过去的遭遇,绝大多数都能一笑而过,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北此刻的沉寂不是最终的结局,草根的力量总能带来最后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