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金属矿、煤田、油气藏、水文探测,工程勘察,环境治理等实际遇到的多个极化体极化现象,研究多个极化体极化效应意义出发,用一维正演模型曲线,讨论层状极化介质频率域激发极化效应的频谱特征,近似解释纵向展布的隐伏多个极化体的实测相位曲线、相对相位曲线,从而对地下隐伏极化体的规模、性质、上下空间展布作出评价。 论文从描述单元极化的Cole—Cole模型出发,推导了Cole—Cole模型复电阻率的各个分量的表达式,并编写了计算Cole—Cole模型各个分量的子程序,同时分析了Cole—Cole模型复电阻率的各个分量随Cole—Cole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时间常数的变化对Cole—Cole模型复电阻率的振幅和相位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的实例,总结时间常数τ随金属硫化物的种类、含量、结构的变化规律。 论文在没有考虑电磁感应的情况下,以稳流点电流源在不极化层状大地的电位表达式为基础,推导了极化层状大地点电流源的基本公式和对称四极装置地表视复电阻率的递推公式。 论文利用自适应数字滤波技术,计算了包含复核的0、1阶Hankel变换积分;论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层参数,数值计算层状极化介质视复电阻率相位测深谱线和各分量的两个极距的频谱曲线,而且分析和总结其规律。 论文运用几个矿山实测曲线的例子,分析在地表实际观测到的多个极化体极化效应的电阻率、相位、相对相位、频率百分效应行为,重点讨论了相对相位激电法在区分纵向分布的多个极化体的类型、性质和空间展布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总结了相对相位法是一种探测隐伏多个极化体和评价极化体性质的有效手段。同时,论文用一维正演模型曲线近似解释纵向展布的隐伏多个极化体的实测曲线,野外实测相位曲线、相位差曲线与一维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符合。说明在目前理论计算水平的条件下,可以应用一维正演结果,帮助解释野外频率域实测曲线,对地下隐伏极化体的规模、性质、上下空间展布给出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