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孔子的节欲观、孟子的寡欲观、荀子的养欲观,对欲的含义、特点和实现途径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孔子主张"欲而不求"的节欲观,欲不逾规,认为存在物质欲望是正常需求,但不能因为满足欲望而违反社会的道德底线。孟子认为欲乃人本,认为欲望为人之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需要寡欲,在道德理性的支配之下,对追求实现欲望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道德制约。荀子则认为欲不可去,以礼节欲,对欲观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反对寡欲,但同时也认为利欲是无止境的,所以应当对利欲进行节制,特别是依据儒家的本质,提出用礼乐制度对欲进行管束,使欲望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不违背当时的礼乐制度。虽然先秦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当前完全不同,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作为当时的代表人物,在对当时大的时代环境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社会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对物质欲望的孜孜追求所引发的,同时对如何规范限制实现欲望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天性,也是与生俱来的,它始终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是行动的力量源泉。先秦时期的儒家对欲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虽然当时时代背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存在很大差别,但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及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通过分析儒家的欲观,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飞跃式提升必然对社会公众内心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一是破坏了社会发展的固有平衡。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无休无止侵占掠夺有限的资源,恶意破坏生态环境,违背自然发展规律,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二是对公众个人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满足欲望,不顾道德和礼仪,追求生理上的刺激,对自身发展产生了危害。三是败坏了社会风气。内心固有的道德观念缺失,社会法治意识缺失,呈现出违法乱纪高发的势头,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问题看似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从根源上来看,膨胀的欲望成为了最大的祸首,这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科学借鉴学习儒家欲观对解决当今社会思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一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通过纵观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欲观,要将个人的欲置于整个发展大局中,脱离单纯追求单个个体欲望的狭隘观念,特别是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工作中,将个体自己的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实现整个社会的进步。二是有利于公众个体内心的健康发展。有欲望才有追求,才有动力,但要防止过分之欲、不正之欲、各种"贪欲"。要学习借鉴孟子的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反躬自省,堂堂正正做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孟子·尽心上》),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坦坦荡荡。三是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学习先秦儒家"欲不逾道"的精神,用党纪国法筑起一道坚固的大堤,用道德和理智铸就一道强大的闸门,既不使欲望的洪水泛滥成灾,又要让正当的象征生命活力的欲望之水在有效节制中涓涓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