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游蛇肝脏转录组学分析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克隆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71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毒是由多种毒素蛋白组成的“军械库”,是毒蛇捕杀和消化猎物的工具。在自然界中,某些蛇及蛇的天敌体内存在着天然的解毒蛋白,其中华游蛇就是一种抗毒能力很强的蛇。华游蛇是江西常见的一种无毒蛇,实验室曾从其血液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有广谱抗蛇毒作用的磷脂酶A2抑制剂(sa PLIγ)。最近,我们给华游蛇分别注射了2倍LD50的五步蛇蛇毒(出血毒)、眼镜蛇蛇毒(神经毒)和蝮蛇蛇毒(混合毒),24小时后华游蛇仍然存活,中毒症状不明显,皮下未见明显的出血斑。这说明华游蛇体内很可能存在抗出血毒、抗肌肉毒和抗神经毒的活性组分,我们把这些组分称为“抗毒素组”。目前还没有人对蛇的抗毒素组进行系统研究。传统抗蛇毒的研究,一般采取“分离纯化+活性检测”的模式,但在这种“单钩钓鱼”的研究模式下,经常会错失一些其他的抗蛇毒成分。因此,采取组学策略系统研究华游蛇抗毒素组,对于我们探讨华游蛇广谱抗蛇毒机制和寻找新的蛇毒抑制剂十分必要。本课题通过对上述注毒华游蛇肝脏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及代谢通路,从整体水平解析抗蛇毒机制。构建“蛇毒亲和柱”特异性“捕获”华游蛇血清中抗毒素组分,通过质谱分析鉴定抗毒素组的组成,发现新型抗蛇毒蛋白组分。此外,对华游蛇中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进行克隆,为今后研究蛇血清综合抗蛇毒机理奠定基础。本研究包括三部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研究内容一:注毒华游蛇肝脏转录组学分析方法:(1)给华游蛇分别注射五步蛇毒(2000μg)、眼镜蛇毒(200μg)、蝮蛇毒(600μg)及生理盐水。24小时后将蛇杀死,取血液和肝脏。(2)提取肝脏RNA,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脏中sa PLIγ表达水平。(3)取各组华游蛇血清,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肉坏死因子)、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变化。(4)提取RNA,在Illumina Hi SeqTM 4000上进行转录组测序及Unigene注释,对差异基因及pathway进行富集。结果:(1)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a PLIγ在注射五步蛇毒、蝮蛇毒及眼镜蛇毒组表达分相对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2)三组注毒华游蛇血清中LDH、CK、ALT和AST指标较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无明显提高,均在正常范围。(3)华游蛇肝脏转录组学检测结果显示,转录水平上显著变化的基因主要为:毒素主要成分的抑制剂、补体、胎球蛋白及血清蛋白等,差异pathway主要为色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糖代谢、脂代谢及PPAR信号通路等。研究内容二:华游蛇血清抗毒素组(Serum Antivenom,SAV)的分离及活性检测方法:(1)蛇毒亲和柱构建。按照NHS活化琼脂糖凝胶操作说明书将五步蛇毒偶联于填料上,制备五步蛇毒琼脂糖亲和层析柱。计算蛇毒偶联率。(2)蛇毒亲和柱验证。将五步蛇毒与佐剂充分混匀,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五步蛇毒血清。通过双向免疫扩散检测抗体是否产生,通过皮下注射法检测抗体的抗出血毒活性。计算蛇毒亲和柱对兔血清抗体的结合率。(3)将华游蛇血清上样至蛇毒亲和层析柱,洗去未结合组分。使用Gly-HCl(p H3.0)缓冲液,洗脱结合的组分,即华游蛇血清抗蛇毒组(SAV)。通过SDS-PAGE及质谱鉴定,分析华游蛇SAV成分。结果:(1)成功构建了蛇毒亲和层析柱。经计算,每毫升NHS活化琼脂糖凝胶偶联效率为24.32%,蛇毒亲和层析柱结合率为48.56%。(2)成功制备了抗五步蛇毒兔血清,通过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可以看到清晰沉淀线,且兔血清抗体可充分抑制五步蛇毒的出血毒性。(3)SDS-PAGE结果显示与蛇毒亲和柱结合的华游蛇血清蛋白约有15个。经质谱鉴定,华游蛇SAV包括:胎蛋白家族蛋白(AHSG,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磷脂酶A2抑制剂(PLIγ)、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EEF4A)、免疫球蛋白、糖及能量代谢相关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UDP-葡萄糖-6-脱氢酶、ATP合成酶亚基β及ATP合成酶亚基α)、丝氨酸蛋白酶、NLRP12、ADAMTS-7、神经营养因子3、锌指蛋白及热休克蛋白等。研究内容三:华游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及基因克隆方法:利用Source 30 Q阴离子交换柱及Phenyl疏水性填料分离五步蛇毒,得到金属蛋白酶(SVMP)。通过出血毒实验及EDTA螯合实验验证其活性。以相同的方法分离华游蛇血清,得到SVMP抑制剂,并通过五步蛇粗毒及SVMP出血毒抑制实验检测SVMPI的抗出血作用。根据转录组学测序结果,设计华游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AHSG引物,提取肝脏RNA,利用5’-RACE技术扩增AHSG基因,测序得到该基因序列。结果:通过Source 30 Q阴离子交换柱及Phenyl疏水性填料,成功分离得到五步蛇毒SVMP及华游蛇血清中的SVMPI。出血毒实验显示9μg五步蛇毒SVMP可引起16 mm的出血斑,其出血作用可被EDTA及华游蛇SVMPI抑制,并具有量效关系。利用5’-RACE技术成功扩增出华游蛇AHSG的基因,测序表明为新基因,长度为927 bp,命名为sa AHSG。Blast结果显示,sa AHSG与虎蛇抗出血因子c HLP-B相似性为87.67%。结论:(1)华游蛇肝脏转录组学结果显示,注毒组肝脏转录水平显著变化的基因主要为出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磷脂酶A2抑制剂、小血清蛋白及载脂蛋白等,代谢途径主要为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代谢及PPAR信号通路等。(2)使用自制的蛇毒亲和层析柱,在华游蛇血清中成功捕获了抗毒素组。该组分主要包括磷脂酶A2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热休克蛋白、翻译起始因子及DNA修复相关蛋白等,且具有良好的抗出血作用。(3)在华游蛇血清中分离得到大小为67 k Da的蛋白,该蛋白可抑制五步蛇毒及金属蛋白酶的出血活性,推测该蛋白为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成功地克隆了华游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命名为sa AHSG,分子量大小为927 bp。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配电网结构复杂,运行方式多变,极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因此,研究配电网故障检测方法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对故障相和非故障相的波形差异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相关系数和中心频率的故障检测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单相接地故障均能有效检测出故障线路。首先,论文对目前国内外的故障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深入分析了其各
学位
目的:内吗啡肽-1(EM-1)和内吗啡肽-2(EM-2)具有镇痛活性良好,结构简单,阿片样副作用弱于吗啡的特点,但镇痛耐受性、成瘾性以及降低血压等的阿片样副作用始终无法完全克服。生长激素促泌受体-1α(GHSR-1α)的特异性拮抗剂[D-Lys~3]-GHRP-6(DLS)的结构简单并能够有效升高生物体血压、且在吗啡镇痛耐受表现出抑制作用。近年来对内吗啡肽结构改造得到的多靶点分子表现良好的镇痛作用
学位
配电网馈线及分支众多,运行情况复杂,且绝缘能力较低,各种故障频发。供电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缩短停电时间或者避免停电将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实现快速复电,配电网发生故障后对于故障点的查找极为重要,因此,论文对配电网故障定位进行了分析,研制了配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为配电网故障定位提供了新选择。论文首先对输电网的故障行波信号与配电网的故障行波信号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在同等故
学位
配电网的故障选线与保护控制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及智能化程度的关键环节。由于配电网分布面积广、绝缘水平低、结构错综复杂,导致接地故障频发,尤其对于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信息十分微弱,给故障检测带来极大的困难。鉴于此,论文针对配电网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国内外不同选线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详细介绍了目前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故障检测存在的问题。其次,论文对谐振
学位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单相接地故障特性相关密切,其中以非有效接地方式为主,有效接地方式占比较小。在配电网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存在的瓶颈问题逐渐凸显,而电阻接地方式存在的缺陷性问题同样难以回避。因此,研究融合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优点的方法将具有极大的工程意义。基于对消弧线圈和电阻接地方式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针对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动态接地改造方案。改造方案不仅能识别单相接地故障性质,而且在
学位
故障的准确定位能缩短停电时间、保证用户利益、减少国民经济损失。故障指示器在我国配电网中广泛应用,而现有故障指示器只能对100Ω以下的接地故障进行有效识别,且只能检测线路上有无故障电流流过,无法进行故障定位。论文将行波定位原理应用于故障指示器中,研发了分布式配电网故障行波精确定位系统,解决了高阻接地故障识别问题,实现了配电网故障的精确定位。首先,论文分析了现有故障指示器的工作原理,指出其接地故障识别
学位
作为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之一,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已然成为肿瘤基础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然而,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源性外泌体对乳腺癌细胞影响的探索研究却并不多见。为此,本课题以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外泌体-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为靶向,探索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课题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外泌体作为细胞通讯交流载体及其在肿瘤微环境塑造
学位
目的:建立蓝光LED灯诱导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变性模型,研究miR-27a-FOXO1信号通路对SD大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进一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AMD提供新靶点。方法:(1)蓝光LED灯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建立:对SD大鼠行蓝光LED灯(460nm,3000lux)照射2h(9:00
学位
本文以红树莓籽为研究对象,在溶剂提取基础上通过超声波与纤维素酶联合辅助提取红树莓籽黄酮,比较不同方法制备的微胶囊各项指标,确定红树莓籽黄酮微胶囊化最佳方法;将粗提黄酮经大孔树脂及聚酰胺纯化,初步鉴定红树莓籽黄酮单体,为红树莓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超声波-纤维素酶处理红树莓籽粉,以达到破坏细胞壁,加速红树莓籽黄酮类化合物溶出的目的。在单因素基础上,以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
学位
研究背景: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流行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神经病理痛(Diabeticneuropathic pain,DNP)是糖尿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经常表现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属于初级感觉神经节,DRG主要是由神经元胞体以及围绕在神经元周围的卫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