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夏洛的网》两个汉译本为例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对翻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译者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直到“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的地位和权力才得到了重视与肯定。随之,研究者们在多种理论的指导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论述,从而改善了译者之前的从属地位。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操纵理论中指出译文是在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的共同影响之下而形成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受到其限制。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动性、受动性和目的性之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不违背主要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之下,有权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选择,并可对原文进行改写。
  本文选取康馨和任溶溶两位译者所翻译的《夏洛的网》汉译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论述。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在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语音层面和词汇层面的差异,从而阐述两位译者如何在操纵论视角下发挥着其主体性。本文就造成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共同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虽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的制约,但仍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对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都进行了干预和改写,翻译出符合当代主要社会意识,读者兴趣要求以及让赞助人满意的译文。
  研究最终结论表明,操纵论三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共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但并非绝对性地制约着译者的所有行为。只有客观看待译者所受的制约因素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地评价译者和译文,以免造成对操纵论和译者主体性的误解以及对译者的偏见,这将为其他从事文学翻译的研究者带来一定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提起美国南部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她被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奥康纳用其短暂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学界对奥康纳的研究始于1952年,也就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智血》的出版之时,批评与贬低最先涌来。作品中塑造的怪异的人物角色、荒诞的故事情节以及恐怖的背景环境受到了很多批评。但随着奥康纳其他作品的问世,评论界开始关注其作品中所体
学位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和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的一部报告文学巨著,这部作品真实记述了1936年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陕北苏区后对中共领导人、红军、苏区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所进行的全面采访,在报告文学史上其被称为“忠实描写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部著作”,它在抗战年代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共产党赢得国内和国际上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这部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版本的中译本,而“复社”版
学位
同时期的华裔作家严歌苓和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敏锐细腻地感知到文化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压抑。两位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对在文化边缘挣扎求生的华人主体境遇展开细致的描述,但她们未局限于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扁平展示,而是着力于小说人物深层内心的呈现,并且通过对故国历史的审视,展现意识形态对华人主体建构的深刻影响;但由于文化根基不同,两位作家作品中对于边缘人物的命运书写方式亦是不同。  在现实世界的意识
学位
诗言志,词言情。词与诗可谓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影响最广的文学形式。其中词由于能够运用白话等形式,传达情感方面比诗更为自由。词是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形式之一。  意象作为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因子,受到中国文论的极大重视。一首词里的意象若安排得恰到好处,则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意象还能帮助读者理解创作者的情感、生活阅历、环境、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等。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好意象的传达与塑造是
学位
《野草在歌唱》和《使女的故事》分别为多丽丝·莱辛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两部作品均表达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学者对两部小说的主题及女主人公的悲剧等方面,从女性主义、二元对立,精神分析等视角解读两部作品,取得了大量成果,却少有学者将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忽略了两部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鉴于此,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野草在歌唱》和《使女的故事》
学位
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的中国科幻小说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对推动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幻小说中由人际意义体现的会话者之间的互动,对前瞻性科学技术的介绍和奇幻情节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人际意义主要由情态和语气体现。  本文基于自建的刘宇昆英译科幻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综合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对科幻小说人际功能的英译情况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情态和
学位
批评鉴赏论是《文心雕龙》三大话语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集中而典型地展现出中国批评理论和古典诗学之独特的话语风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促进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研究《文心雕龙》批评鉴赏论的英译及其接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于该理论的外译接受效果研究尚属空白。为此,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选取中西两个背景迥异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厘清两者对于该理论的重构策略和译文接受效果,由此为在
学位
中国古典文论英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繁荣世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刘勰撰写的文学批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集大成者。但国内外对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尚待发展壮大,将其英译与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少有涉猎。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作为哈佛大学权威教材,其蕴含的接受美学思想值得探讨。接受美学理论从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文本和读者转变,其理论根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均体现
学位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巅峰之作,它总结了历代以来的创作经验,建立了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文心雕龙》的英译,是一个“互文复调中创生”的复杂过程。探究互文与复调过程的奥秘,不仅可以寻觅译本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华文化在西方解读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折射,也有益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以《文心雕龙》的两个英译本为基础,选取复调与互文性理论进一步探讨译本生
学位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已十分迫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由于中国大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中,“思辨缺席症”现象在中国各大高校已普遍存在。虽然在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学家对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但是鲜有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写作课堂中从而提高英专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英语写作课堂使用产出导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