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造山带与盆地耦合关系为理论指导,以盆地分析方法为研究手段,通过野外和室内工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渭河盆地的沉积层序和构造样式、盆地的构造沉降等,探讨了渭河盆地新生界的年代问题,对1.2Ma B.P.以来东秦岭的隆升速率作了估算。通过对渭河盆地沉积层序和构造样式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该盆地是一个复杂的叠合式盆地,而且找到了渭河盆地和东秦岭山-盆耦合关系的特征,从而为利用盆地沉积反演造山带隆升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新生代是渭河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该盆地经历了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即早期的“被动”裂陷阶段(古近纪中始新世晚期~新近纪中新世晚期);中期的走滑-伸展阶段(新近纪晚中新世最晚期~早更新世晚期);晚期的挤压隆升阶段(早更新世晚期~现在)。反映出东秦岭自古近纪中始新世晚期以来曾经历过三次隆升两次剥蚀夷平,即“隆升→剥蚀夷平→隆升→剥蚀夷平→隆升”的地形演变历程。新近纪中新世是东秦岭(造山带)隆升的主要时期,大约7.3Ma B.P,东秦岭的地质地貌格局已接近现在;7.3Ma~1.2Ma B.P.渭河盆地与东秦岭呈现地形对峙状态,山地与盆地的地形相对高差变化不大;1.2Ma B.P.以来东秦岭和渭河盆地一起隆升,著名的古三门湖逐渐消失。 渭河盆地发育的5级阶地表明,东秦岭自1.2Ma B.P.以来呈现出阶段性、间歇式隆升的新特点,而且隆升速率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渭河盆地构造沉降曲线显示,不仅其“曲线形态”呈现多段式,而且与世界上典型的大陆裂陷盆地有较大的差别,反映出该盆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渭河盆地新生界的部分地层的时代重新进行了厘定,指出红河组形成于古近纪中始新世晚期—晚始新世;白鹿塬组形成于古近纪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冷水沟组形成于新近纪中新世早期;寇家村组形成于新近纪中新世中期;灞河组形成于新近纪中新世晚期。蓝田组和游河组不存在层位上下关系,它们很可能是地史时期形成的同期异相沉积。三门组的上界年代在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表明古三门湖的消亡时代不同的地区存有差异。蓝田组和游河组形成时期,研究区地形地貌发生分异,表现为地形凸起和凹陷并存,凸起区堆积风成沉积,凹陷区接受湖泊沉积,这一地貌格局很可能自7.3Ma B.P.以来,在渭河盆地一直持续到1.2Ma B.P.,黄土高原的风尘堆积与古三门湖并存的地貌格局是7.3Ma B.P.至1.2Ma B.P.以来研究区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是当时研究区区域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 渭河盆地古三门湖的盐度计算表明,三门组为低盐度沉积,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6.6~18.8‰;游河组属于低盐度—半咸水沉积,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3.8~20.6‰。同时利用B、V元素含量所确定的相区图进行古环境判别,印证了古三门湖为—内陆湖泊。 总观研究区沉积盆地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东秦岭新生代不断隆升的必然结果,后者是前者的动因,前者是后者的沉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