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中线粒体基因片段向核内转移的比较分析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zw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粒体基因频繁的向细胞核中转移,产生了一些与线粒体基因同源并且没有表达功能的序列。这种序列就被称为线粒体假基因,即Numts(nuclear mitochondrial DNA segments,简称Numts)。线粒体假基因目前在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中研究较为广泛,但对于鸟类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研究却很少。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线粒体DNA(mtDNA)已成为鸟类系统学和进化研究的理想分子标记。目前公共数据库(GenBank)中,鸟类仅有6个目(雁形目、鸽形目、隼形目、鸻形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存在线粒体假基因共244条(包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numts序列)。 利用GenBank上9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家鸡(Gallus gallus,NC_001323)、小鼠(Mus musculus,NC_001665)、大鼠(Rattus norvegicus,NC_005089)、猪(Sus scrofa,NC_000845)、家牛(Bos taurus,NC_006853)、家狗(Canis familiaris,NC_002008)、猕猴(Rhesus macaque,NC_005943)、黑猩猩(Pan troglodytes,NC_001643)、人(Homo sapiens,NC_001807))为诱饵序列,在NCBI中分别与其核基因组序列进行做Blastn同源性序列比对,推断同源性较高的为线粒体假基因(numts),对其线粒体序列和numts侧翼序列分析。结果如下:家鸡、小鼠、大鼠、猪、牛、狗、猕猴、黑猩猩和人类核基因组中存在的numts数量分别为15、44、17、21、39、69、92、159及147条;在猕猴、黑猩猩和人的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序列分别涵盖了其各自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部序列;9个物种中线粒体rRNA基因向核内转移的次数最多。分析numts侧翼序列的重复元件发现:家鸡核基因组序列中仅有不到5%的序列含有重复序列,并认为家鸡中的任何一条numts都是独立插入到核基因组中。Numts侧翼序列GC含量均小于44%。对numts侧翼序列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线粒体基因向核基因组转移的机制。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理论计算方法和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药物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合理药物设计。其内容的核心是,针对酶、受体、离子通道以及核酸等潜在的药
SP,NKA,NKB和最近鉴定的HK-1是结构上相关的速激肽家族成员,它们拥有共同的C-末端区域:FXGLM-NH2,在此区域中的X代表的是芳香族或β支链的脂肪族氨基酸残基。用放射标记的SP做竞
本实验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日本七鳃鳗单个核细胞层,并得到分离单个核细胞层的最佳分离液比重为1.092。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分离到的单个核细胞层细胞进行分选,根据
拮抗线是丝状真菌中同种的不同个体相遇时,在接触区域形成的线状或区域状的可见分隔。它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体细胞不相容性作用的结果,是由体细胞不相容性基因控制。我国平菇栽
目的:本实验在明确四物汤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症状的基础上,为了探明其改善血管性痴呆症状的关键组分,测定了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中AchE、SOD、GSH-Px活性及BDNF含量的变化,观察了四物汤中各组分的不同组合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各组分对于血管性痴呆大鼠的作用。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成7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熟地+白芍组、熟地+白芍+当归组、川芎组和川芎+当归组。采用反复夹闭颈
本文工作的目的是对中药单体化合物荷叶碱和姜黄素的CFTR氯离子通道激活作用进行系统的分子药理学研究,以评价其在治疗CF疾病中的可能性和策略。CFTR由于其突变能导致致命性遗传疾病CF而备受关注,人们对其结构、功能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目前,寻找能够激活野生型和突变型CFTR功能的小分子调节剂是CFTR有关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实验组在前期实验中利用稳定表达人CFTR和对卤族元素碘离子高度敏感的
目的:观察不同葡萄糖浓度对人肝细胞(L02)内胆固醇合成及HMGCR、LXRα和ANGPTL3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在各组加入辛伐他汀干预,进一步说明上述影响作用,研究它们对ANGPTL3基因表
高山离子芥(Chorispora bungeana Fisch&C.A.Mey)是一种具有很强抗寒能力的高山冰缘植物。本文以高山离子芥为实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4℃、0℃、-4℃)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后,检测
肥胖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它可以导致Ⅱ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及癌症的发生。肥胖一般受年龄、发育阶段、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及遗传基因等多种因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