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詩經》書寫與文本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斷湧現的《詩》類出土文獻為我們提供了《詩經》越來越多的版本,為梳理《詩經》的文本形成與流傳提供了更直接有力的證據。漢代以前《詩經》的形成和流傳過程較為複雜,本文以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為研究基點,通過針對不同歷史時段《詩經》的成書模式及特點的縱向比較研究,以及針對不同文本類型所對應的《詩經》成書模式及特點的橫向比較研究,將《詩經》成書研究與簡帛《詩經》的體例結合,分析《詩經》在形成及流傳過程的特定時期,在文字和版式等表現形式上所體現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特徵組合,總結特定時期裏《詩經》成書和流傳的具體做法和過程特點。本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對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周南》《召南》《秦》《矦》《甬》《魏》六風及相關《詩》類簡帛出土文獻進行異文的校釋集證。下編對《詩經》定本的寫成過程進行分析和梳理,以及對安大簡《詩經》文本寫成的相關問題進行考論。第一章樂舞歌詩與《詩經》的口頭傳播。現存的西周銅器銘文顯示了《詩》的產生源自于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禮樂文化傳統,自周初產生的歌、樂、舞一體的《詩經》樂歌作為典禮儀式的附屬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在儀式上使用的歌辭是進入《詩》文本最基本的途徑,是禮樂制度的產物,其性質是純口頭性的。在周代禮樂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樂教及分化出來的詩教,均是以口耳相傳為傳播手段。第二章書于竹帛:《詩經》寫本的確立。周康王“三年,定樂歌”是西周時代對《詩》文本的第一次整理活動。周昭、穆王時代“設象以為民紀,式美以相應,比綴以書”,是《詩》文本的第一次大規模集結,並正式確立了《詩》的文字化寫本。宣王時代對《詩》文本的整理,將歷史與其時的儀式樂歌合編,又納入“變風”“變雅”的諷詩,形成了《風》《雅》《頌》齊備的《詩》文本的基型。平王時代由于大量諷刺詩以及諸侯《風》詩的加入,《詩》文本的性質與結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以儀式樂歌為對象的編1原則被美刺觀念所取代,史籍中被明確稱為《詩》的《風》《雅》合編的詩文本正式產生。齊桓公時代採集和編定了諸國《風》詩的大部分作品,並將《頌》納入,以《詩》為名的《風》《雅》《頌》的文本合集正式產生。最後,孔子將周遊列國時從各方收集到的三千余篇樂詩,“去其重”“取可施于禮儀”,進行了對《詩》文本的最後一次編訂和整理。第三章文本並行:竹書《詩經》的形制相關問題,以安大簡《詩經》為中心。通過對比戰國各種《詩》類竹書的簡長與容字、契口與編聯、題記與書寫,分析各種竹書形制上的共性與特性。第四章四家《詩》及安大簡《詩經》文本差異。通過對齊、魯、韓、毛四家《詩》及安大簡《詩經》異文用字、音韻、編次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詩》文本的來源和流變。
其他文献
稀土离子因其特有的4f电子结构,使其配合物的发光和分子磁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Nd3+和Yb3+离子在近红外区域展现出较强的特征发射和Dy3+离子强各向异性的单分子磁性吸引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兴趣。本论文选取三种含氧有机配体,合成了三类稀土配合物,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分子磁性和近红外发光检测抗生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环己二胺缩3-乙氧基水杨醛配体(H2L~1)与稀土离
学位
与已商业化的棱镜型SPR传感器相比,光纤SPR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可遥感测量、方便置于狭小空间等优点,所以在医学、生物学、化学、食品安全检查、机械结构监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因其传感基底为光纤,SPR入射角度不好控制,普通光纤SPR传感器的灵敏度远低于棱镜型SPR传感器。而其传感灵敏度受传感基底、传感膜、全反射角度以及待测环境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其传感结构的基础上,分别就纤芯型、包层型以及附加
学位
旅游市场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开展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市场研究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能否源源不断地将潜在旅游市场转化成现实旅游市场,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投入大量成本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以促进潜在旅游市场向现实旅游市场转化。有多少潜在旅游市场能转化成为现实旅游市场?潜在旅游市场到现实旅游市场的转化过程是怎样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衡量潜在旅游市场到现实
学位
积雪作为冰冻圈变化的基础研究部分,是地球表面广泛的地表覆盖类型,通过其高反照率对全球能量平衡具有显著的影响。沉降在积雪表面的吸光性物质,包括黑碳(Black carbon,B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矿物粉尘(Mineral dust,MD)等,降低了积雪的反照率并加速了积雪的消融速率,进而影响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及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自20世纪中
学位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英国旧有的乡村共同体的空间特征逐渐被新型城市空间及其文明所取代,因此,对现代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工业时代的空间变迁及其中人与空间的关系的关注成为了这一时期小说的创作重点。在创作时,小说家们通常聚焦于不同空间有机体及其所代表的文明的涵义,也观察着人们的生活空间的结构与性质上的变化,女性小说家更是如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以空间研究的形式对这一时期的知名女性小说家的作
学位
边境地区是我国与毗邻国家发展的纽带,是民族聚集生活地区,同时也是国家行政与司法管辖的“真空地带”,只有坚持建立健全边境地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边境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边境地区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生态5个方面构建边境地区达曼村乡村治理的定量评价
期刊
乡村建设行动政策落实与协同治理具有显著的契合性特征。政策落实依赖于执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但立足于具体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现状以及政策背景,地方政府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执政惯性,导致社会组织、边民等政策执行主体难以发挥其真正效用,对于政策执行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迫在眉睫。文章以广西边境乡村为例,从政策执行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的动态视角出发,藉此提出协同治理新模式,并阐述其运行条件、运行模式与运行程序。
期刊
非法跨境通婚的治理是中越边境地区突出的治理难题,呈现出跨境通婚有法难依、“三非人员”治理措施难以奏效和非法入境通婚人员“国民待遇化”的现状。边民非法跨境通婚治理机制的创新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现状下非法跨境通婚治理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边境治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而非从法律上解决边民跨境通婚的非法属性。因此,边民非法跨境通婚治理机制的创新首先必须要警惕以“法律退让”方式解决边民跨境通婚非法属性的
期刊
印尼有着一万多个岛屿和数百个族群,这些族群从只有族群认同,到产生印尼国家认同,最终一起组成印尼共和国。本文以苏门答腊岛的米南加保族为例,阐述米南加保族族群认同,以及从族群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变化过程。族源传说、族称传说、母系文化传说等是米南加保族的族群记忆和象征符号,“米南加保大地”是米南加保族族群聚居地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米南加保族独特的母系文化的长期存续,与周边族群父系文化的反差,自然地成为族群的
学位
物区系地理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可为矿区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与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然而,我国岩溶型铝土矿区完整植物区系地理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还尚不清楚。本论文以中国贵州4个典型岩溶型铝土矿区(修文上硐铝土矿、务川瓦厂坪铝土矿、正安红光坝铝土矿、道真洛龙铝土矿)植物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现代苔藓植物学、植物地理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相结合,建立岩溶型铝土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