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精神分裂人物形象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影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包含着人的情感、幻想和期待。电影不仅反映现实,也反映人们的梦幻。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思想潮流的演变,电影研究的主题逐渐从电影语言研究转至意识形态研究,由电影的表层结构研究转入心理深层结构研究。电影与精神分析学说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目前国内用精神分析法对电影进行的解释是非常有限的,多是用精神分析学观点对单一某部影片的漫谈式分析,以及对电影精神分析理论的介绍,这样的评论往往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中。而本文尝试着运用西方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为基础,主要选取精神分裂题材类电影中的精神分裂人物形象来进行研究。本文不仅将精神分裂作为一种影片人物形象特点来分析,而且在这类人物的塑造中提取其人物共性,希望能够从影片文本为基础的分析中,从精神分析学视域出发,来分析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精神内核欲望,探索时代文化潮流进程的反射观照。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了本文的课题缘起和研究背景,梳理了国内此课题的研究状况,针对其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梳理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对于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一章主要针对精神分析学与电影的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对后文中的影片文本分析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对精神分裂类题材电影中的精神分裂人物形象进行了界定和划分。第二章从精神分析学视角出发,主要针对电影中的精神分裂人物形象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进行类型特点分析和论述。第三章主要以影片文本为基础,尝试着提取电影中对精神分裂人物形象塑造所运用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分析,并且以具体影片为例。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电影中精神分裂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了电影创作者对人类主体精神内核和人性构建的探索。社会文化对精神构建有一种隐性制约的作用,文化的中心地位使得精神分裂的成因与发展均会受到它的束缚和制约,所以在精神分裂类电影的创作者试图唤醒人类的社会文化自觉意识,进行社会文化反思。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此部分则总结了精神分裂的背后暗藏了一个最深刻的主题——“人”,他们反映了现代生存语境下,人们如何在不同的镜像折射中成长为一个主体,同时又异化分裂。当代精神分析电影的视域已经不可能再仅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奥秘的探究,而需要挖掘精神病影像背后的意义,不断批判现状,求得电影对于人类精神世界影响的更大的解放。
其他文献
加料是精炼炉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产品的质量甚至决定着产品的性质,这一点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大多数加料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都较低,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
建立商业地产系统动力学模型,用该模型预测深圳地区商业地产发展趋势;通过调整各个输入指标的初始值模拟政策调控,模拟出不同调控政策对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程度。通
企业的竞争战略包括企业采取的用来吸引客户以及满足其需求的策略和行动,同时包括企业采取的用来抵御市场压力,加强市场地位的策略和行动。本文试图解决的就是分析差异化理论在
德国功能目的论的出现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原文的地位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功能主义在当代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根据功能派的翻译观,翻译被看作
近代以来,日本为控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内蒙古地区,极力吸引蒙人留日,以培养蒙古族人的亲日意识和亲日分子,扶植在蒙疆地区的代理人。1937年,日本出兵扶持德王建立了伪蒙疆
本文分析了衔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法衔接手段及翻译策略。语法衔接分为四大类: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本文探究了不同语法衔接手段理解和运用,并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
叙述了超精密零件在内外圆磨床上加工的一些经验;重点介绍了机床的改装,调整以及装,调整后所达到的精度;夹具,辅具的结构;工艺上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积极从事写作,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作文教学的活动化。学生读写一体化系列活动的开展、鼓励发表策略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机械电子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多个方面,但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对机械电子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只有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教育的核心已转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