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随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校本课程的研发。校本课程不仅与学校的办学理念、领导风格、教师专业素养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息息相关,而且还蕴含着权力、意识形态渗透、社会控制等社会学特征。本论文选择南京市L小学为研究个案,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该校核心校本课程的诞生历程及其影响因素,寻求校本课程产生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学意义,并尝试为小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选取L小学的环境校本课程、乐活体育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客观呈现其产生、发展、衰落过程,并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对这一过程进行探讨。分析指出,环境校本课程顺应保护环境的主流文化产生,但当其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尽管其价值意义依旧存在,却难挡其衰落的趋势。乐活体育课程建立在该校乐活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生命教育课程则借用当今新兴的生命教育,此两门课程都蓬勃发展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者,并且要具有独特性和个性。
对于L小学而言,校本课程是它的符号和象征。该小学自2001年的环境校本课程之后,又陆续开发了乐活体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在这些校本课程的产生过程中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控制、课程权力的行使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具体表现为学校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教育理念成为理论基础,校长权力的权威性得到充分展示,教师及可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地位显现等。因此,它的制定是主流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的体现和象征。它被价值所负载,并且是意识形态渗透的。这些因素影响制约着校本课程如何产生、成为何课程、包含何内容、起到何作用,从而实现对课程的“控制”。
然而,随着这些课程的发展,也暴露出学校追求名誉和知名度的功利主义倾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理念偏离化等问题,这些要引起我们的警示。因此,客观审视校本课程,回归校本课程开发之初衷,它的明天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