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城镇化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关键性约束条件之一。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局中,由于地理区位、经济水平、政策指向、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城镇化的区域分异现象逐渐显现,这已经成为制约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不失时机地促成各类型区域的快速发展,如何兼顾各区域间的城镇化发展平衡问题,如何使各区域间的城镇化发展互相联系互相促进,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对城镇化区域分异的研究以及对各区域城镇化的优势和劣势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分异现象进行阐述,根据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特征,从区域差距、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功能承担等视角将我国的城镇化综合划分为成熟型区域(共10个省份)、发展型区域(共11个省份)和成长型区域(共10个省份)三大类型区域,并从动力机制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查了4个动力因子对我国城镇化区域分异的影响,对产生这种区域分异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最后利用相关数据,选取了市场化指数、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乡收入比和进出口总额(对数化)四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化率进行回归,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动力机制发挥作用的差异是城镇化水平区域分异的重要原因。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分异原因众多,本文主要从动力机制角度解释了城镇化的区域分异的原因。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程度有较大差异,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对城镇化率有明显的正效应,城乡比较利益对城镇化有明显的负效应。四个动力因子对城镇化水平的带动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对外开放水平、城乡比较利益、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发展。其中,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越低的发展型区域和成长型区域,通过加快市场化进程和提高开放水平越能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转换对城镇化水平的带动作用已经不太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转换的红利已经在早期发挥了绝大部分;城镇比较利益越不明显的发展型区域,城镇相对于农村的利益驱动越小,对城镇化水平的贡献也就越小。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作为论文的引导部分,交代清楚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主要内容与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等问题。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对于论文中用到的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了概念或范围的界定,对相关理论基础及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中国城镇化水平区域分异现象的定性描述。本章系统地描述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分异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镇化区域类型划分,并从动力机制角度对这种区域分异的原因进行了解读。第四章:中国城镇化区域分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动力机制的角度。利用2005-2012年31个省份的年度数据,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化区域分异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建议。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