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遭遇现实: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初衷与困境1912-1921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ne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留学运动。但是现行研究对运动有着片面地理解,对于运动发展全过程的描述过于选择性。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厘清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前后发展过程,探明学生赴法求学的初衷,剖析运动中后期陷入困境的原因。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12年到1921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1917年起赴法留学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群体发生了变化,众多中下阶层家庭子弟加入到赴法留学的大潮之中。他们怀揣着双重的目标赴法勤工俭学:一是感于在国内求学困难,远赴法国学习西方先进知识,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是借此机会寻求救国的良方。赴法后,学生不但在语言和技术学习上遇到诸多困难,法国战后复杂的经济状况更让学生陷入求工不得、求学无望的困境。勤工俭学的理论遭遇到了现实的挫折,学生勤工所得很难维持在法国的生计和继续俭学,运动很快走入了尾声。
其他文献
<正>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10分钟随堂练字"的要求,旨在引发广大教师对课堂写字行为的关注,让练字成为课堂教学常态。但在实践操作的过
<正>《范进中举》作为经典文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自然是见仁见智。本文意在提供一种思维、一个角度,与大家共同探讨。细读文本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胡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国内近十年英汉对比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内容上,语音对比热度下降,语用篇章修辞对比有所欠缺,语言认知对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对于这样的要求,许多学校的老师感到难以落实。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只要
<正>师:我刚才听了一节课,发现同学们身心发展非常健康,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故事。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是,你能从生活中发现一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故事,并不等于就能写一篇好
阐述了大门建筑的作用、功能、特征及形式。并通过实例,论述了大门建筑的创作只有立意鲜明,因地制宜,注重功能、创造环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语文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本文从三个层面论述了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语文教学
<正>本课例荣获2012年全国生本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课例实录】师:同学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也有自己的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诗仙"李白,看看卓然不群的他,会做什么
上合组织是一个新型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多边主义性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的初始发展经受住了严峻的历史考验,已经取得了机制架构基
作为一种国际政治伦理,世界主义在通常被认为极具伦理缺失特征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应该得到客观的承认和中肯的评价。世界主义伦理观是一种规范性概念,是对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