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流变技术的可变刚度高铁转臂节点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884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举世瞩目,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也对转向架系统的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车转向架一方面需要较大的定位刚度来抑制高速行驶时的蛇形运动,另一方面在经过曲线轨道时又需要较软的定位刚度来适应曲率变化。传统的转向架系统难以满足这种矛盾的定位刚度需求,往往采用折中的定位刚度设计来兼顾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列车运行速度和动力学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课题依托中国中车某型可变刚度磁流变转臂节点项目,在适配当前转向架主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利用转臂节点的刚度可控提升列车动力学性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解决高速列车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矛盾性刚度需求以及降低轮轨激振对于车体舒适性的影响等方面。分别开展了基于磁流变弹性体(MRE)和磁流变液(MRF)的转臂节点研究,通过磁流变材料的磁控效应实现节点的变刚度功能,进一步开展列车动力学性能的评估,以评估转臂节点纵向定位刚度的变化,对于列车稳定性、曲线通过性和磨耗的影响,此外还探究了具有带隙特性的MRE转臂节点在抑制轮轨振动传递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具有故障安全特性的MRE转臂节点研究。为了解决列车在直线和曲线路段的矛盾性刚度需求,进行了基于MRE的可变刚度转臂节点研究。首先进行了具有多层结构和复合磁场的MRE转臂节点方案设计,使之具有满足较大工作行程和无电大刚度的设计需求,设计了利用MRE弹性模量磁控变化实现节点刚度可控的工作机制。综合考虑磁场回路、结构强度、样品制备等因素,选取了适合节点弹性模量变化需求的MRE配方,并加工和制作了原理样机。最后利用材料试验机进行了变刚度性能测试,测试表明制作的MRE转臂节点在不同位移下实现了约54.9%的刚度变化效果,并利用参数辨识方法建立节点的力学响应模型。2.搭载MRE转臂节点的列车动力学评估。为了评估MRE转臂节点变刚度对于列车动力学性能的提升效果,进行了高速列车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的理论建模及仿真分析。首先从蛇形运动与直线稳定性的机理出发,建立转向架的直线运动动力学方程,分析了线性临界速度的计算方法;接着研究了常见的曲线通过性评价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建立了转向架在通过曲线时的稳态方程;最后结合MRE转臂节点力学响应模型,研究了节点刚度变化对于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关系。仿真评估表明减小MRE转臂节点的定位刚度时,轮对冲角在不同半径曲线上都明显减小,曲线通过性得以改善;同时直线行驶时无需通电即可实现较高的临界速度,保证了良好的直线稳定性,较好地实现了列车在不同路段的刚度需求。3.MRE转臂节点的带隙特性及隔振性能研究。针对轮轨接触的高频振动从轮对传递至转向架的问题,探索了具有带隙特性的MRE转臂节点在抑制振动传递方面的应用。首先基于机械超材料的带隙生成机制,对于MRE橡胶层和钢环层的参数进行了匹配设计。接着建立了基于弹簧质量模型的振动传递方程,通过理论计算了带隙频率,并通过多物理场软件仿真了带隙的分布情况和可调特性。接着,制作了具有带隙特性的MRE转臂节点,振动测试表明MRE转臂节点无电状态下的带隙频率为477 Hz~1165 Hz,并且通过电流调控使节点的带隙频率拓宽了 123Hz。在隔振性能方面,分别基于扫频激励、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验证了 MRE转臂节点的隔振性能,在三种测试条件下平均实现了约39.7%、49.5%和24.2%的减振效果;最后建立了基于On-Off的开关控制算法,通过试验验证,通过调控电流使MRE转臂节点的传递率在较宽频率区间都实现了明显降低。4.具有故障安全特性的MRF转臂节点研究。为了克服MRE易受温度影响易老化的问题,开展了基于MRF转臂节点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将MRF阻尼器与传统转臂节点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利用改变MRF阻尼器阻尼力实现节点刚度可控的工作机制。接着进行MRF阻尼器的结构设计,从强度理论和磁场理论对MRF阻尼器的活塞杆和活塞、外壳等部件进行了优化选取,制作了 MRF阻尼器样机,实现了阻尼力398N~7854N的调整范围以及19.8倍的阻尼力可调倍数。测试表明,所制作的MRF转臂节点平均实现了 66.0%的刚度变化效果,着重分析了 MRF转臂节点对不同位移和频率的响应情况。最后探究了 MRF转臂节点刚度变化对于轮轨磨耗的影响情况,磨耗功仿真显示所提出的MRF转臂节点在不同曲线半径下,通过改变刚度平均实现了磨耗功约31.4%的降低,有效减小轮轨磨耗。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半夏曲的自然固态发酵机制。方法 采用免培养、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半夏曲发酵真菌和细菌区系构成及主要代谢功能,针对分离到的主要优势真菌的纯培养菌株,分别采用碘量法及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产淀粉酶及蛋白酶情况,采用显微镜观察菌株对草酸钙结晶的破坏情况。结果 半夏曲发酵过程中检测到丝衣孢霉Byssochlamys、根霉Rhizopus、曲霉Aspergillus、米勒酵母Millerozyma、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不仅调控着亚洲与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而且也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过程逐步影响到自由大气。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不同下垫面上地气之间水热交换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对其上层大气的边界层发展、水汽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产
大多数传统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易被溶胀甚至被溶解,限制了其在有机溶剂分离膜材料领域的应用。结晶型的聚芳醚酮是一类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及耐溶剂性的聚合物。然而,结晶态导致了其难以常规的方法加工成膜。现有的将聚芳醚酮制备成膜的方法主要有在浓硫酸等强酸中溶解制膜或用改性的无定型聚芳醚酮制膜。但这些方法都会导致其本身结构的不可逆改变,最终导致其耐溶剂性能的损失。本文通过氨基化-交联和化学诱导结晶两种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EC),是指有机或者无机材料的光学性质(如透过率、反射率、吸收度等)可以在电刺激下可逆地发生变化,即伴随着电解液中离子不断地嵌入嵌出,材料的氧化还原产物在宏观上能够表现出颜色或者透明度的改变。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色态、较高的着色效率和结构易调控等优势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和商业价值。但目前国内外在有机电致变色领域的发展还一直局限于对传统材料的结构修饰与
本篇论文报告了三项具体工作,分别是利用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上的D0实验的数据进行弱混合角精确测量,W玻色子横动量谱型测量的实验工作,以及在质子-质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实验上开展高精度电子刻度方法的研究工作。这三项工作在物理内容和实验技术上都有紧密的联系。弱混合角(sin~2 θW)是电弱统一理论的基本物理常数之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电弱相互作用或者潜在的新物理效应都可以通过
在国家治理中,家庭是最基础的单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家庭为个人提供成长环境具有私人属性,同时作为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又具有公共属性。家庭的健康发展,既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养老建筑逐渐增多且火灾安全性较低,老年群体的安全疏散需求不断上升,对人群管理和设施设计提出挑战。在系统认识老年人疏散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加强疏散管理、改善设施设计以提高老年人的疏散效率,对保障老年群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缺乏对老年人疏散特性的研究。本文针对老年群体在单列、直通道、瓶颈典型场景内的多模式疏散实验和模型研究,认识了典型场景内老年人的疏散运动特
红色精灵(Red sprite)作为由闪电诱发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事件(Transient Luminous Events,TLEs)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对研究对流层和中间层/低电离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到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红色精灵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实验,但主要以地基观测形式开展,因此对于海洋地区红色精灵的研究仍有许多科学问题尚未获得清晰的认识。本文利用课题组自
自从1954年George Devol发明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已经陪伴人类走过半个多世纪,并逐渐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为了让机器人具有与人类相当的分析与操作能力,其中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使机器人能够精确地感知并重建其周围的三维物体与三维场景。尽管已经涌现了不少成熟稳定的三维扫描与实时重建算法,但是现有的三维重建算法往往以人类用户手持扫描设备为主要应用场景。如何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自动
温湿廓线是研究青藏高原对流、潜热,揭示高原能量收支的重要基础数据。作为地球能量收支的重要参量,青藏高原的温度、湿度和对流层顶分布情况一直令人关注的科学问题。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环境恶劣,气象观测历史短,探空站点分布稀少,青藏高原的温湿廓线全面系统的研究一直进度缓慢。穿透性对流活动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热力结构和湿度分布有重要影响。目前,由于高时空分辨率温湿数据的缺乏,我们对青藏高原穿透性对流活动特点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