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病房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模拟与感染风险定量评估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威胁,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损失。收治COVID-19患者的医疗机构,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密闭的空间而面临着更大的传播风险,做好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尤为关键。气溶胶是新冠病毒(SARS-CoV-2)的重要传播途径,研究密闭空间SARS-CoV-2气溶胶传播规律、分析各类因素对感染风险的影响是当前COVID-19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SARS-CoV-2气溶胶在负压病房和呼吸道内的扩散沉积规律研究为基础,以负压病房内医护人员SARS-CoV-2感染风险定量评估为主要研究内容,构建了负压病房内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建立了包含设备设施、患者和医护人员在内的火神山医院负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病房和普通负压病房1:1三维几何模型,确定了负压病房内送排风边界参数和患者呼吸边界条件,对两种负压病房的流场和气溶胶扩散沉积进行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结果表明:负压病房内的流场是气溶胶粒子迁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病房内的设备设施对气溶胶扩散与沉积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沉积在负压ICU病房和普通负压病房设备设施表面的气溶胶粒子分别为49%和31%;相比于其他位置,气溶胶更容易在设备设施表面发生沉积;负压ICU病房和普通负压病房内的气溶胶通风清除率分别为50%和66%,悬浮在两种负压病房空气中的气溶胶比例则分别为0.6%和3%。2.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了负压病房内SARS-CoV-2浓度分布计算模型,对比发现SARS-CoV-2浓度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际采样值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负压病房内的SARS-CoV-2浓度分布。负压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SARS-CoV-2浓度计算结果表明:负压病房内病毒浓度分布呈现比较强烈的空间异质性;负压ICU病房物体表面病毒浓度介于10~3~10~4Copies/m~2之间,大部分区域空气中的病毒浓度介于9~15500Copies/m~3之间,隔间内病毒浓度普遍较高;普通负压病房物体表面病毒浓度介于10~3~10~5Copies/m~2之间,大部分区域空气中的病毒浓度介于5~50Copies/m~3之间;负压ICU病房内SARS-CoV-2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超过了10m,是现有检测值的2倍以上。3.基于医学图像分割重建、支气管树生长算法,并结合理想化肺泡模型,建立了具有呼吸道真实特征且满足实际计算要求的人体多路径完整呼吸道几何模型,对人体呼吸道内气流组织、气溶胶沉积以及SARS-CoV-2浓度分布进行了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人体呼吸道内不同区域的流场特征具有较大差异性,上呼吸道鼻腔、喉部等区域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湍流区域,细支气管、肺泡内的流动则以层流为主;气管支气管是呼吸道内气溶胶沉积比最高的区域,中等活动强度下,气管支气管的沉积比为59.6%,上呼吸道、肺泡区域的气溶胶沉积比例分别为11.3%、29.1%;呼吸道内SARS-CoV-2浓度分布与气溶胶分布具有一致性,其中气管支气管内病毒浓度最高,中等活动强度时负压ICU病房床头位置的医护人员3小时末气管支气管内病毒浓度为290.8Copies,上呼吸道、肺泡的病毒浓度则分别为64.9Copies、99.5Copies。4.建立了负压病房内医护人员SARS-CoV-2气溶胶感染风险定量评估模型,从接触受污染表面和直接吸入气溶胶两种传播途径,对负压病房内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进行了定量计算。量化了活动强度、防护状况、病毒生存能力、毒株种类对感染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无防护中等活动强度下,医护人员在普通负压病房和负压ICU病房内的表面接触感染风险分别介于10-7~10-3、10-5~10-3之间,气溶胶吸入感染风险则都介于10-5~10-2之间;呼吸强度对于吸入感染风险的影响比较明显,高活动强度时的吸入感染风险约是中等强度的2倍;N95口罩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与无防护时相比,佩戴N95口罩可以降低约90%的吸入感染风险;病毒的生存能力对感染风险具有一定影响,由于不同材料表面SARS-CoV-2半衰期的差异,同一表面不同材质的感染风险由小至大为:铜<纸板<铁<塑料;相对于A/B谱系,Delta、Omicron的感染风险明显增高,Delta毒株时负压病房大部分区域的气溶胶吸入感染风险和接触感染风险均高于0.1,Omicron毒株时的感染风险则均超过了0.5。本文建立了与实际检测值吻合较好的负压病房SARS-CoV-2浓度分布计算模型,获得了负压病房内SARS-CoV-2在空气中和物体表面的定量分布,将现有针对SARS-CoV-2气溶胶浓度分布的CFD模拟研究拓展到了对于病毒浓度分布的定量计算;基于建立的人体多路径完整呼吸道几何模型,计算了吸入SARS-CoV-2在呼吸道内的定量分布;建立了负压病房内医护人员SARS-CoV-2气溶胶感染风险的定量评估模型,量化分析了半衰期、变异毒株、防护情况、活动强度等关键因素对感染风险的影响。
其他文献
农业生产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传统农田水利灌溉模式会消耗大量水资源,我国当前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所以在开展农田灌溉工作时,合理开发、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进下,不仅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推进现代农业灌溉进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水平。在此将对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和现代农业灌溉中的发
期刊
在弹药工程、防护工程、冶金工业等应用中都涉及颗粒材料的冲击动力学行为,但这一过程有关的很多力学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关于颗粒材料的一些力学现象仍存在争议。颗粒材料动态响应的宏观方面,颗粒体系的应力应变关系、整体变形特点、运动规律都影响着工程应用的效率,例如颗粒体系受力、变形会影响粉体的密度、状态等;在细观方面,颗粒体系中力链的构成、形状、分布特点等会影响颗粒堆积的稳定性以及力在颗粒宏观体系中的传播,进
学位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变迁愈发受到学界关注。历史制度主义为探寻新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和趋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经“两方分管”“三方分管”“公安机关统一负责”三个阶段。在动力结构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宏观制度结构框定了体制变迁的基本方向,决策者的理性选择以及公安、交通等部门间的竞争决定着体制变迁的
期刊
首先,对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做出基本判断:一是面临发展基础薄弱、承接清单不明确、融资项目偏少等现实困境;二是遵循高点承接、精准有序承接、集中承接等原则。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日本筑波科学城这一典型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筑波科学城解决东京大城市病的相关做法。最后,借鉴日本筑波科学城经验启示,得出有助于推动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对策建议。
期刊
<正>课堂承载着从知识学习到素养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上好课是每位教师追寻的终极目标。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实践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探索,要成就一节好课,应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教学逻辑设计体现科学性“教学也可以概括为教学逻辑的观念运演和实践操作相统一的过程。”这句话较好地揭示了教学逻辑的作用范围及其重要性。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有自己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无论如何选择教学形式
期刊
目的:由致病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有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本研究旨在针对国内流行的IV型戊型肝炎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建立基于CRISPR技术的新型检测方法,为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手段。方法:(1)戊型肝炎病毒的RPA-CRISP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使用序列对比软件MEGA 7.0对NCBI数据库中不同来源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生产观念的转变,农业逐步向着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能够突破自然资源的限制,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首先对常用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简述,而后论证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期刊
传统药物研发是一项周期长、成本高和高风险的系统工程。药物化学工作者们一直努力寻求低成本、高效率地发现先导化合物以加速药物研发。近年来,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DNA-enconded chemical library technology,DELT)因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成为药物研发领域的热门技术,给传统药物研发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掌握并应用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进行新药研发,是推动我国医药研发由仿制向创
学位
“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保证了教学活动、学习目标、评价内容的一致性。教师应明确教育、学习、评价三者的内在关系,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让三者相互贯通,合力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从而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文章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意义,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研究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旨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为学生的深入学习与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期刊
应激是指在受到各种内外界环境因素刺激时,机体所出现全身范围的非特异性反应。长时程高强度的应激对动物的认知功能具有明确的损伤效应。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突触结构维持和认知功能发展的重要分子,研究发现应激对其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应激导致认知损伤发生过程的重要诱因,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