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的人学内涵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bplbp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被称为民族魂,他的思想烛照着世人,感召着人们灵魂。鲁迅的散文,意蕴深厚,且显示现实关怀这一面,含有丰富的人学思想。本论文所指的鲁迅散文包括鲁迅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还包括散见在散文诗集《野草》以及鲁迅杂文集中的抒情﹑叙事色彩较强的偏于散文文体的文章。鲁迅散文的人学内涵,从三个大的方面:理想、人格和情感,十二个视角:人生选择——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站位,心连广宇——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视阈,身外青春——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指向,生死之间——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体悟,弱者关怀——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观照,代际和谐——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期待,抱诚守真——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呼唤,复仇意识——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特质,乡恋情结——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归宿,师恩难忘——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依托,友人怀念——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慰藉,保姆情深——鲁迅散文人学的精神温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传记学、心理学等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鲁迅散文的人学内涵”这一课题。立足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人学理论进一步探寻鲁迅的散文世界,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广内涵和人文意蕴,对当下生活很有意义。理想篇主要论述了人生选择、心连广宇、身外青春和生死之间四方面。在散文抒情笔端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人生选择中所显现的精神站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篇目中可以看出鲁迅厌恶封建正统教育,家道中落后他自主选择到新式学堂求学。《琐记》中所记录的求学生活,展现了鲁迅忧国忧民之心,看到本国无救国希望后选择前往日本来探寻新路。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不论是想通过医学来救国还是最终的弃医从文,均是鲁迅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求索。晚年的鲁迅选择站在左翼阵线,关怀青年与劳苦大众,《“这也是生活”……》《死》中看到即使在病患中鲁迅也不失其心,展现了鲁迅的人道主义情怀。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又是一位积极投身于现实斗争的战士。在散文的娓娓道来中,能感受到鲁迅胸中充满着浩茫心事,心连广宇。《琐记》不仅记录了鲁迅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而且展现他深切关注社会改革的款款真情。《“这也是生活”……》《死》中,我们看到处在病患中的鲁迅仍情系民众,表现他时刻关心民生疾苦的浓浓真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从侧面展示了鲁迅关心儿童教育,体现他殷切关怀民族未来的拳拳之心。鲁迅把青年看成自己的“身外青春”,对“身外青春”的青年的关注一直是鲁迅的一个精神向度。在散文《藤野先生》中率直的对醉生梦只知玩乐的留学青年表达着不满,《一觉》中极力唤醒青年,《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中发自内心的对踏实肯干的青年给予着赞扬,又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为因革命牺牲的青年感到痛心与惋惜。我们从鲁迅对“身外青春”的各种不同态度,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力量。生死之间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他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人格篇关注的是弱者关怀、代际和谐、抱诚守真、复仇意识四方面。对弱者的关怀,是鲁迅散文的一个精神观照。《狗·猫·鼠》中鲁迅为小隐鼠“复仇”,展现他对弱小动物的怜爱。《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身上繁琐礼节描写,体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二十四孝图》中对这本封建社会传统儿童读物中宣扬的“孝道”的批判,展现了鲁迅对儿童问题的关心。《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流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无常》中对“无常”形象的描绘,侧面烘托出鲁迅对“下等人”的关爱。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且身为父亲后,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抱诚守真是鲁迅散文所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他毕生所追求与呼唤的一种可贵品质。《二十四孝图》中对虚伪的封建孝道的揭露,是鲁迅对真诚品格的渴求。《朝花夕拾·后记》中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和卫道者的虚伪,是鲁迅对真诚品格的呼喊。鲁迅杂文中对“瞒和骗”给予深刻的抨击,呼唤真诚品格的脚步从未停息。鲁迅十分欣赏具有真诚品格的人,因而对保有真诚人格的友人十分珍视。鲁迅自身从不戴着虚伪的面具,而是充满真诚的对待他人。鲁迅一生都在呼唤真诚,并用他的行动诠释着真诚的真谛。“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神鬼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情感篇从乡恋情结、师恩难忘、友人怀念、保姆情深四方面切入。怀乡是人类的一种共通情感,在鲁迅博大而宽广的情感中,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是浓郁而有意味的。乡恋情结成为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归宿。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无常》及《女吊》中表达着对故乡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的深深热爱与眷恋。鲁迅对故乡的深爱中有着理性的思索,在散文《父亲的病》《琐记》中流露的对故乡客观而理性的评判,成为其乡恋情结的另一种表达。鲁迅在散文中展现着对家乡浓厚感情,这幻化成为他精神上的归宿,使其满怀信念,继续前行。随着岁月的磨洗与积淀,在鲁迅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对恩师的绵长情谊也越加醇厚。鲁迅用舒缓的叙事将难忘的师恩徐徐诉说,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先生的尊敬与怀想,《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对章太炎先生的赞颂和追忆,我们既看到恩师所具有的高尚人格与可贵品质,同时窥见了鲁迅的从师之道。鲁迅从三位尊敬的恩师身上汲取力量,以他们为精神依托,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为师之道。散文是鲁迅回到内心,寻求精神慰藉的一个排遣口。在散文情绪的挥洒中鲁迅为故去的友人留有一方天地,可见友情在鲁迅丰富的情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散文《范爱农》《忆刘半农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是鲁迅对友人怀想追思的佳作。我们在鲁迅悠长的回忆与真挚的怀念中看到了各位友人身上的可贵品质,亦窥见了鲁迅的择友观。鲁迅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着力描写了长妈妈这一形象。长妈妈是一普通的劳动妇女,在鲁迅的眼里她拥有很多纯美品质。长妈妈的琐碎和迷信中,可以看到她的朴实真诚。愚昧和认真中,有着对自我尊严的渴望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鲁迅在眷念中展露着温情,在反顾中汲取着力量。从理想追求,高尚人格及浓郁情感入手,多角度的阐释了鲁迅散文中所蕴含的人学内涵,感受到鲁迅的精神侧面及人文关怀。在散文的娓娓道来中窥见鲁迅的伟大之处,挖掘了文本的深层内蕴。
其他文献
<正>神话与传说是古代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产生的幻想,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不同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星座神话所表达的内涵有很大差异,这与各自独特
<正> 我科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检测35例非甲状腺疾病(NTI)住院患儿甲状腺功能试验,其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一、研究对象1.观察组:35例。年龄2个月~13岁;男27例,女8例。
本文针对情绪与道德发展关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结合情绪心理学的新近研究成果,尤其是情绪对社会认知影响的有关研究,先从道德知识学习、道德判断推理、道德信念形成和道德
<正>【真实案例】一个月用手机发近2000条短信!说来也许你不信,一位14岁姓谢的男生说,他几乎每个月都是这个"记录"。
期刊
看着店内空空荡荡、美容师无所事事、营业额直线下降却束手无策,这可是老板最担心、最难熬的时刻。如何从项目上突破呢?
期刊
由于我国现阶段城市经济和人口的迅猛增长,使建设用地不断向外蔓延,造成了对本来就很稀缺的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因此,如何控制住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保证基本农田不被侵占,又要满
古典诗词在音乐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古典诗词在与流行歌曲碰撞时,因其“古典”之美,巧妙地提高了流行歌曲的艺术品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引用古典诗词到流行歌曲中。将中华民族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囊癌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的浸润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希望了解原发性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组织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状态变化与其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人们正快步走近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可用资源,如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进入"决胜年",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客观评价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迫切需要对SG186工程建设的效能、效率、效益提出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