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西夏人的华严忏法——以《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为中心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iao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达42卷的《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无疑是中国佛教忏法历史上篇幅最为宏大、结构最为繁复的一部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却长期掩盖在历史尘埃中,少人问津。这部作品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更为其更增添了一层独有的魅力。
   而《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的作者一行慧觉由于史籍缺载,长期以来他的身世模糊不清,以至于大藏经中将其误认为是唐代的一行和尚。灵武出土的西夏文材料虽然已经证明了一行慧觉与西夏的关系,但对于他的身世的详情至今并没有完全搞清。而且由于文献结构复杂,其内容的详情也始终不为人知。
   本文试图揭开笼罩在一行慧觉与《忏仪》上的神秘面纱,透过对作者历史背景的考证与作品的分析,来窥视元代佛教的一角——西夏僧侣在这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及取得的成就。
   本文力图解决如下的问题:《忏仪》的内容如何?这部作品有哪些独有的特色?它的作者一行慧觉是怎样的一个僧人?它与其他忏法作品之间的关系如何?它在后世流通的历史是怎样的?它在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在忏法史中的地位?
   为了回答如上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散落的藏外文献中寻找出与一行慧觉有关的汉文与西夏文作品,并与《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请佛仪》互相参照,来完整地重现其忏法的巨大成就。此外,本文还对作者一行慧觉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版本、流传刊刻历史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对于一行慧觉的身世,本文在西夏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洛阳出土的《故释源宗主宗密圆融大师塔铭》以及行育和尚的相关碑刻来系统还原一行慧觉的生平经历,并对其年代进行重新定位,以解答这个和尚的身世之谜。
   而对于一行慧觉的作品,笔者首先考证了《忏仪》现存的各种版本,指出现存最早的版本是西安所藏的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刻本(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次刊刻),而此时一行慧觉仍然在世,甚至这次刊刻的完成可能就在作品创作后的数年时间里。收录这部作品的大藏经则主要有《嘉兴藏》、《频伽藏》、《()续藏》三种。其后,笔者还考证了该作品在元代和明代的补注和刊刻经历。指出在元代可能有3次刊刻经历,其中包括了一次元代皇家下诏刊刻,而云南也很可能在普瑞补注后进行过刊刻。其后《忏仪》一度湮没无闻,而到了明代末期由丽江纳西土司木增在云南鸡足山崇圣寺重新发现,并送至苏州请以华严学著名的苍雪大师流布,而毛晋的汲古阁则承担了这次刊刻过程,其后将经板送至保存嘉兴藏经板的嘉兴楞严寺而入《嘉兴藏》。由此比较完整地回顾了《忏仪》的创作和流传历史。
   对于《忏仪》的文本分析,则分为五部分:首先是对《忏仪》正文的分析。指出《忏仪》内部所包括的舣层结构(文体结构、叙事结构)、叙事线索、仪式改编。其次,本文进行对《忏仪》的仪式指导词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前方便指导”,其后利用“仪式指导词”对整个仪式的举行过程安排进行了完整的构建。第三,从《忏仪》中的符号与象征的角度探讨了《忏仪》的运思与定位。指出了《忏仪》将仪式场所视为“海印道场”的意义,以及实践如何在海印道场中模拟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第四,探讨了《忏仪》中包含的华严、净士与藏密相融合的思想,并初步尝试将其放入显密圆通思潮的背景下来探讨其价值。最后探讨了《忏仪》中的“西夏华严学传承谱系”,对其中的广智和寂照进行了探讨,并试图通过该谱系解决一些西夏华严学中长期并不清楚的问题。并希望从该谱系来反观西夏华严文献,试图指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例如西夏文《华严经》的译者是谁?在西夏传播《华严法界观门》等系列文献的人是谁?
   此外,本文还将简略提到一组鲜为人知的藏内和藏外华严忏法。原先学术界所知的华严仟法仅6部,而笔者找到了17部现存的华严忏法与2部佚失的华严忏法。这些忏法在时间上覆盖了从唐代至清代的整个晚期华严宗史,由此构成了一个绵延不绝的华严忏法传统。希望通过这些文献的发现,帮助研究者在未来重新看待华严忏法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与《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种种迹象表明其中的几部很可能也是西夏人的作品。这几部文献可以共同构成一组西夏人华严忏法系列文献,向人们展示出西夏人在华严忏法创作方面曾取得的巨大成就。只是限于篇幅本文未能进一步展开,留待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理论来源的说法影响甚广,似乎只要弄懂了这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国民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就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整个思想。阿伦特强调不能仅从马克思哲学的直接来源来理解马克思,只有将马克思放在整个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谱系当中,其核心思想才能得到恰切地理解。阿伦特突出强调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马克思学说的基础,在不同文献中,她实际上提出了四个理论命题,即“哲学家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批判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西方传统哲学史为理论背景,立足于现代哲学的理论立场,先后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哲学理论基础的革命、人的重新理解、形而上学批判范式的变革等四个方面,阐发了马克思感性直观批判的实质及其革命意义。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集中展现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变迁。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批判,首先是对传统哲学的直观思维
学位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是一直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及至今的社会现象。拜物教存在于至今所有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形态中。它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及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属性。它的实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劳动的社会关系被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物的关系所掩盖。人们自身劳动的社会性质由于采取了商品形式表现成了劳动产品自身物的性质。因此,生产者同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成为了存在于商品生产者关系之外并出于人手的
军服作为一种制服形式,是军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在二次大战后,现代军服的变革更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武器一样展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文化内涵。从国内外现代军服的演变以及最近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式军服中不仅可以看出军事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从变化中总结,建立完整的军服体系,为未来的军服设计得以合理的传承并加以突破性的创新。  本文不只是对军
国际互联网登陆中国十多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中的热点话题、热门人物开始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网络明星”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中将“网络明星”这一概念界定为,在我国单纯依靠互联网而出名的明星,他们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具有成名的各种必备资源,但是,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传播媒体的优势而实现成名的个体。文中从网络技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等
学位
批判理论关心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境遇,关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提供价值判断。它在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总是站在受压迫的群体或阶级的立场之上,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去揭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异化,揭示社会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始终保持着与现实问题的呼应和对抗,寻找摆脱压迫和统治的解放之路。由于批判理论对人与社会具有如此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选择并对三大在
学位
逻辑学者们对“什么是真”及“如何检验真”问题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与论证,这些对“真”相关问题的分析形成了逻辑领域的多元真理论,包含有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语义论、冗余论等。根据“真是否有本质”的划分标准,林奇将众多真理论分为两大类:真之坚实论与真之紧缩论。紧缩论认为“是真的”没有给语句增添任何实体属性,它来源于人们的直觉认识:当我们考虑“玫瑰是红的是真的”时,我们似乎能够透过它的“真”而简单地考
学位
张艺谋,按电影界的划分和定位,被划入包括陈凯歌、田壮壮等人在内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以区别于自中国有电影以来的前四代导演。从1984年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的摄影师,到1987年出任导演,至今共拍摄完成了17部电影作品。张艺谋电影逐渐成为以个人来命名的电影风格,其电影内容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电影造型语言的丰富和嬗变,以及跨界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巨大反差,不仅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
学位
博白采茶戏是采茶戏的一种,俗称唱采茶。这种采茶戏广泛流行于玉林、钦州这两个地区,以及梧州地区的苍梧、字溪、滕县,南宁地区的宾阳、横县、马山、扶绥、崇左和百色地区部分县。因上述各地大多位于广西以南,故又称为桂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明朝末年由江西传入广西博白,在4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桂南采茶戏曾有着光辉的过去,但是现状却让人忧虑。  在桂南采茶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时代的需求、政治的影响和社会的变迁等因
学位
美国建国后,随着政府科学机构的发展,美国国会也开始关注如何协调科学与政府的关系。十九世纪,美国国会专门成立了艾利森委员会(AllisonCommission),调查四个政府科学机构,即海岸和大地测量局(the Coast andGeodetic Survey)、地质调查局(the Geological Survey)、气象局(the Signal Service)和海军部水文办公室(the H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