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认知情绪调节、心理弹性与认知偏差的关系,探究上述因素对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偏差的作用,以及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偏差是否发生变化。强调重视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偏差的重要性,以进行针对性的认知干预和矫正治疗,从而改善和纠正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偏差。方法:收集自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疗的发作期抑郁障碍患者共160例。根据ICD-10诊断标准,单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患者各80例,并通过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认知偏差量表(CBQ)、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I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进行数据采集;治疗随访8周后,再次予以BDI-II及CBQ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抑郁水平及认知偏差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将所有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双相抑郁患者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小于单相抑郁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P<0.05);2.双相抑郁患者住院次数、已婚者多于单相抑郁患者(P<0.05);3.单、双相抑郁患者病程分布上有差异(Χ~2=27.8,P<0.05),病程小于5年的单相和双相抑郁患者例为58.3%,但是在6-10年和11年以上病程的分布有较大差异,其中单相抑郁患者在这两段的分布较平均,而双相抑郁患者大多数集中在6-10年,病程大于11年的患者相对较少;4.单、双相抑郁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在MF4(母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惩罚严厉)、FF4(父亲偏爱被试)有差异(P<0.05);5.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更多采用消极情绪调节(t=25.693,P=0.044);6.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偏差与BDI总分呈正相关(r=0.243,P=0.037),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消极教养方式呈负相关(P<0.05);7.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偏差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得分呈正相关(r=0.911,P=0.000),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积极教养方式呈负相关(P<0.05);8.中介效应显示抑郁患者心理弹性三个因子在抑郁水平和认知偏差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57.3%、43.01%、20%;心理弹性在抑郁患者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与认知偏差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5%、48.4%;心理弹性在积极情绪调节和消极情绪调节在抑郁患者抑郁水平与认知偏差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分别为55.18%、86.14%;积极情绪调节在抑郁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认知偏差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4.24%;9.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偏差有差异,治疗后认知偏差明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4.018,P<0.05)。结论:1.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偏差高于双相抑郁患者;2.单、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偏差均与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相关;3.心理弹性分别在单、双相抑郁患者父母教养方式、抑郁水平、应对方式与认知偏差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后,抑郁水平及认知偏差水平较前均明显改善,本研究为我们全面评估抑郁障碍患者严重程度及认知偏差的影响因素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