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robin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效的沟通交流必定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有效,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同时也要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秋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应该把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体现了现代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即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研究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而且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研究对象来看,近年来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现状调查和培养研究相对较少,重视不够,因此有必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本论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出发点,首先对跨文化意识和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概念进行阐述,重点提出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双重含义,即既是指英语教师自身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以及适应性,也是指英语教师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策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指出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研究意义所在并概括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大致趋势。论文选取广元市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测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分析发现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主动性不强,参与度较少,缺乏对文化异同的深入理解和适应能力;二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环境较差,可利用资源匮乏;三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效果不明显。最后,从英语教师个体意识和外部环境两个大方面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四个有效策略,即动机培养策略、知识对比与渗透策略、技能强化策略以及政策引导策略,以期能有助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提高。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的主体结构。第一章是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研究现状及趋势,简要阐述了跨文化意识和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和培养的意义,并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势。第二章是现状调查和分析,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步骤。根据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及相关访谈结果,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存在的不足。第三章是从教师个体意识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提出加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北京地区建造古塔的历史悠久,早在东魏、北齐时期就有建塔的活动。现存古塔的类型丰富,主要有亭阁式、楼阁式、密檐式、花式、经幢式、组合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式。古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与MRI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就诊并经临床表现、体征及MRI检查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被称为“竹类的故乡”,其中西双版纳竹类资源格外丰富,这与优越的水热条件密切相关。那里不仅具有大面积的大型丛生天然竹林和
对于人格的理解应该基于对其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同时也是基于对人格内在要素不断变化的理解。从对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社会文化派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梳理与回
<正>《古诗两首》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专题——"春天里的发现"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由《草》、《宿新市徐公店》两首描写春天的诗组成。教学本课须考虑一些因素:二年级学
1931-1937年的“航空救国”运动,是一场中华各民族参与的的航空国防运动,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亦或抗日战争史上有着突出影响。1931-1937年的“航
<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烤烟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烤烟覆盖地膜后,具有增温、保温、保水、保肥和抗旱防涝,改善烟株生长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持土壤墒情,促进烟株根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病人按1:1:1的比例分为三组:头体针结合康复组(治疗组)、体针结合康复组
<正>小学生的作业中常常会出现各类错别字,要么张冠李戴,要么添笔少画。究其原因,首先要追溯到识字阶段时"多识少写"的教学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其次是阅读教学中重听、说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新课程、新理念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得到认真贯彻,教师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