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璞的小说创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皆为短篇小说,主要写建国前后知识分子投身革命、接受改造的事情,代表作品有《红豆》《知音》等;第二阶段是1978年-1985年,兼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主要写“文化大革命”的惨痛记忆,代表作品有《我是谁》《三生石》等;第三阶段是1985年至今,主要是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组成),重塑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为今天我们的知识分子精神建构提供了可以汲取的精神资源。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叙述方式两个维度对宗璞小说进行了梳理,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宗璞创作的独特韵味,从而深化对宗璞小说的研究。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加上绪论和结语共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宗璞小说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本论文的结构。正文内容如下:第一,从儒道文化入手,结合以“仁”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和以“礼”为基础的规范伦理,以及“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看得破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得起,分析宗璞小说对儒家伦理精神的显现,对道家洒脱心境的追求,从而探讨知识分子与社会、自我的关系;第二,从传统叙事技法与传统抒情方式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宗璞“诚”与“雅”的叙事态度和《红楼梦》叙事技法的影响,以及节制抒情和创造意境,指出宗璞擅于借鉴中国传统叙述方法;第三,联系前两章,从宗璞的女性观和对中国传统名教思想的理性批判,以及宗璞将民族精神渗透到现代主义和将中国艺术神韵贯注到现代主义等方面入手,指出宗璞擅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却又不泥古,始终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现代审视,创作出根植于民族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第四,从批判社会现实、指引世俗人生和固守底蕴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以及儒家传统对苦难叙事的限制、儒家传统对忏悔叙事的限制、儒家传统等级观念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限制等方面入手,从总体上指出宗璞小说创作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结语部分指出宗璞继承父亲冯友兰先生坚韧执着的创作精神,以及道明读者对宗璞的寄望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