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性溃疡的造影诊断及SEPS的疗效分析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co_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s,VLUs)是临床上常见的下肢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VLUs约占下肢慢性溃疡的8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VLUs患者在CEAP(Clinical-Etiology-Anatomy-Pathophysiology)分级中处C5~C6级,并且临床上常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对患者进行评分。VLUs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及恶变。长期的下肢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局部皮肤微环境的改变是VLUs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目前有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 VLUs的损伤、炎症及修复机制,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高龄、过度肥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次妊娠史等都是VLUs形成的危险因素。VLUs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其最终目的均是提高VLUs的愈合率以及降低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经济负担。目的:分析VLUs与病理性穿通静脉在位置、数量、直径等方面的关系;分析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ing surgery,SEPS)在治疗 VLU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01月~2021年06月期间收治151例VLU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3例,女性48例,年龄21~94岁,平均年龄(65.5±11.6)岁。全部患者均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碘过敏试验(阴性)后行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抬高患肢、药物治疗、压力治疗等辅助治疗,42例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保守治疗,10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91例患者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曲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联合SEPS手术治疗,其他18例单纯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曲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嘱术后2周、出院1月、6月、12月随访并建议长期门诊随访,复查下肢血管彩超、了解溃疡愈合情况、对患者行VCSS评分。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51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左下肢者95例;病变位于右下肢者54例;病变位于双下肢者2例(男性1例,女性1例)。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发生于小腿内侧、内踝上方的溃疡,有显影穿通静脉与其直接相关,溃疡面积与显影病理性穿通静脉的直径呈正相关(r=0.818,P<0.05),溃疡面积与显影病理性穿通静脉的条数呈正相关(r=0.860,P<0.05)。根据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4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18例患者仅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曲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治疗;其余91例患者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及曲张浅静脉点式剥脱术联合SEPS手术治疗。入院时保守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的V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7);出院后前2次随访发现所有患者VC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随访VCSS评分,改良手术组与联合SEPS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出院后1月的VCSS评分,联合SEPS手术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与联合SEPS手术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结论:根据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归纳出以下结论:(1)小腿内侧、内踝上方的溃疡存在1~3条病理性穿通静脉与溃疡直接相关,并且病理性穿通静脉的数量、直径与溃疡面积呈正相关;(2)在外踝关节和小腿外后侧,因溃疡位置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当溃疡位于小腿近端时(即远离外踝),无显影穿通静脉与溃疡直接相关;(3)发生于胫骨前的溃疡未发现有直接相关的穿通静脉显影。根据不同治疗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手术治疗能够明显加快溃疡愈合的速度以及改善患者术后VCSS评分,联合SEPS手术治疗的改善更为明显;(2)手术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远期的复发率,且联合SEPS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较低,但本研究中的两种手术方式在复发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原因为本研究中纳入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3D打印技术逐渐从工业、建筑、艺术等领域走向服装领域,近年来,服装设计与制作大多依靠3D技术,服装领域凭借3D技术的应用有了巨大发展。文章从3D技术的应用入手,以3D技术在服装领域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讲述3D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以供参考。
期刊
程序自动修复技术是降低企业用于程序缺陷修复的运维成本、将软件开发者从繁重的缺陷修复工作中解放的关键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给程序自动修复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程序自动修复领域。主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程序自动修复方法应用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将存在缺陷的程序端到端地将翻译为正确的代码以完成修复。然而这类方法主要采用了序列和树的表示方式表示源代码,由于编程语言本身存在语义依赖
学位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旁肌群退变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补充骨化三醇是否对延缓椎间盘退变发挥积极作用。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中老年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患者150例,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5例,年龄41~93(67.0±10.1)岁,所有患者接受腰椎MRI检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测定,按Pfirrmann标准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并根据Pfirrmann等级由轻到重分为
学位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有的临床治疗方法中,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手术治疗存在较大风险,严重时可造成神经损伤引起功能障碍甚至瘫痪。目前,造成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尚不清楚,治疗靶点选择有限。因此,探索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新机制,发现治疗新靶点迫在眉睫。已有研究表明,活性氧物质ROS(React
学位
研究目的探讨驱动压导向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通气策略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影响。研究方法选择急诊全麻下行颅脑手术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82例,年龄18-65岁,ASAⅡ-Ⅳ级。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不予以PEEP的对照组(A组,n=28),5cmH2O的PE
学位
背景:免疫机制在腰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富血小板血浆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探讨腰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免疫复合物表达及富血小板血浆的治疗机制,可为预防和及时治疗椎间盘退变继发的神经痛提供新思路。目的:综述腰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免疫机制及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展望。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维普数据库(VIP
期刊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皮肤恶性肿瘤越来越引起重视,原发性皮肤恶性肿瘤根据病理来源可以分为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和间叶细胞恶性肿瘤。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两大类,非黑色素瘤中基底细胞癌最常见,其次是鳞状细胞癌和默克尔细胞癌。间叶细胞恶性肿瘤很少见,主要包括隆突皮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血管肉瘤、皮肤淋巴瘤等,此外还有许多罕见的间叶细胞恶性肿瘤。继发性
期刊
研究背景和目的: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面部疼痛、头痛和嗅觉丧失。受CRS影响的患者通常报告生活质量受损,并且这种情况是持续的,甚至在手术后复发。CRS发病机制复杂,造成的经济负担重,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大。目前对CRS管理的一个主要限制是缺乏用于诊治和预后评估选择的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将探讨骨膜蛋白在C
学位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蜂窝状晶格结构的单层碳原子,近年来,因其独特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优异的生物学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对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促进了其在航空航天、海水淡化、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氟化石墨烯(F-GRA)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石墨烯家族中新兴的一员,是石墨烯的一种重要的衍生物,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宽带隙和高稳定性的特点,并因其独特的纳米结构和碳氟键而备受关注。由于其优异
学位
目的:分析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同步放疗和PD-1抑制剂序贯放疗两种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探讨PD-1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的最佳顺序,为临床提供新的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6月至2021年07月确诊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7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PD-1抑制剂同步放疗组和PD-1抑制剂序贯放疗组,同步治疗组27例,序贯治疗组43例。对比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