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稳健性是企业财务报告中的一项重要质量特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即IASB对其进行的定义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肯定。它在IFRS中规定:当对会计对象在非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估计的时候,应在一定程度的谨慎性基础上进行考虑,体现在不可高估资产以及不可低估负债两项标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规定企业在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要坚持谨慎性的态度,对于每项会计业务的计量和核算都要谨慎和稳健,对于没有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在出现迹象时即可进行确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稳健性的界定上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了在会计记录、计量、报告过程中要践行会计稳健性的原则,二是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了会计信息的一个限定条件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和可靠。
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会计稳健性除了被定义成会计处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以外,还被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要求,企业或者外界对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需求均进一步增加。学术界认为对会计稳健性具有的投资者保护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功能和降低代理问题等作用,因此对它的研究能从多个方面影响企业决策和治理、提高企业价值,因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的重要的外部股东,正在逐渐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广泛投入到资本市场中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监督。他们通常拥有十分强势的资金保障、技术基础和信息优势,因此他既有能力通过有效的信息甄别选择出有价值和有前景的股票或其他投资对象,又能够广泛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或者公司治理中,这同时起到了市场作用和治理效应: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其他投资者而言更加理性的投资行为,这可以促进其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的理性化,从而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它对企业的公司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可以避免许多经营层和所有者的自利行为。此外,机构投资者在在国有股减持问题、债转股问题上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愈来愈成为研究的热点。因而我国的实际国情下,作为我国市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学者们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更少,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型的影响研究为数不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市场投资者中的比例开始了一个突飞猛进的上升过程,从70年代的30%,跃升到90年代的70%,进入新世纪仍有所增长,现已形成各种证券中介机构、各类基金(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QFII1等机构丰富的体系。因此对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状况及作用进行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运用。
此外,市场化进程作为一项作用的宏观环境,也会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到2015年已经有37年的时间了。而改革的核心便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即由计划经济体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37年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到如今,市场化的改革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渐改善。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各地区经纪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各省份间的市场化进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和作用,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将机构投资者进行划分以深入研究这种影响的存在及程度。最后,加入市场化进程这一宏观指标检验处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市场化进程区域的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由此,本文基于此研究目的提出了三个假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研究了不同市场化程度和不同类别的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包括:①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②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即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无关。③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与会计稳健性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会因被投资企业所处市场化进程有所影响。其中,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两者正相关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而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两者无关。随后,本文基于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数据,利用basu模型和最小二乘数法原理,分别构造了两个衍生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被投资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呈现显著地正相关,即当机构投资者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越大的时候,被投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是越好的;其次,在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进行划分后表明:压力抑制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是显著地正相关,即当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越大时,同样会计稳健性也是越好的;而另一类机构投资者——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是不显著的。其三,市场化进程确实在机构投资者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地影响作用。当被投资企业所在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正相关关系仍是存在的,但在被投资企业所在的地区市场化程度地市,这种正相关关系不存在。
本文的贡献两种角度。首先从学科理论贡献上讲,机构投资者、市场化进程与会计稳健性研究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范例。其中,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包括机构投资者行为动机、形成机制等方面大多集中在金融研究领域;而市场化进程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对其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经济学学科领域;会计稳健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财务研究领域。因此将这三者进行结合,则融会贯通了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的理论范围,将微观的会计学研究上升到更加宏观的角度,增加了理论的说服力和实践性。其次本文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机构投资者投资性质和投资目的等不同,我将机构投资者分为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这深入研究了真正对会计稳健性起到促进作用的机构投资者的类型,从而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和剖析出对会计稳健性有积极作用的经济因素的特征。此外,加入了市场化进程这一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来深入研究了处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市场化进程区域的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此研究有助于理解对会计稳健型有积极作用的经济力量的特征。因此,在探讨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机构投资者抑制性带来的影响差异这种内在环境,而且考虑了市场化进程这种外部环境,从内外部角度阐明了结论的可信度。本文基于企业所处的市场化进程的高低对样本公司进行了分组,分别将市场化程度高的组和市场化程度低的组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检验,增加论文的说服力,也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启示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一致的结果。首先,随着机构投资者比例的增加,他们有动机和能力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监督之中,因而使得被投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越好。其次,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通常独立于被投资者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不存在商业关系,更容易对企业实施监督,从而提高会计稳健性。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要么与被投资企业存在商业关系而不愿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监督,要么因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够参与企业监督,因此他们不能影响被投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最后,在市场化进程快的地区的公司,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而在市场化进程慢的地区的公司,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无关。
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会计稳健性除了被定义成会计处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以外,还被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要求,企业或者外界对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需求均进一步增加。学术界认为对会计稳健性具有的投资者保护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功能和降低代理问题等作用,因此对它的研究能从多个方面影响企业决策和治理、提高企业价值,因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的重要的外部股东,正在逐渐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广泛投入到资本市场中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监督。他们通常拥有十分强势的资金保障、技术基础和信息优势,因此他既有能力通过有效的信息甄别选择出有价值和有前景的股票或其他投资对象,又能够广泛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或者公司治理中,这同时起到了市场作用和治理效应: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具有较其他投资者而言更加理性的投资行为,这可以促进其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的理性化,从而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它对企业的公司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可以避免许多经营层和所有者的自利行为。此外,机构投资者在在国有股减持问题、债转股问题上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愈来愈成为研究的热点。因而我国的实际国情下,作为我国市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学者们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更少,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型的影响研究为数不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市场投资者中的比例开始了一个突飞猛进的上升过程,从70年代的30%,跃升到90年代的70%,进入新世纪仍有所增长,现已形成各种证券中介机构、各类基金(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QFII1等机构丰富的体系。因此对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状况及作用进行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运用。
此外,市场化进程作为一项作用的宏观环境,也会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到2015年已经有37年的时间了。而改革的核心便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即由计划经济体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37年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到如今,市场化的改革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渐改善。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各地区经纪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各省份间的市场化进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和作用,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将机构投资者进行划分以深入研究这种影响的存在及程度。最后,加入市场化进程这一宏观指标检验处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市场化进程区域的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由此,本文基于此研究目的提出了三个假设,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研究了不同市场化程度和不同类别的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包括:①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②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即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无关。③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与会计稳健性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会因被投资企业所处市场化进程有所影响。其中,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两者正相关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而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两者无关。随后,本文基于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数据,利用basu模型和最小二乘数法原理,分别构造了两个衍生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首先,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被投资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呈现显著地正相关,即当机构投资者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越大的时候,被投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是越好的;其次,在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进行划分后表明:压力抑制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是显著地正相关,即当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越大时,同样会计稳健性也是越好的;而另一类机构投资者——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是不显著的。其三,市场化进程确实在机构投资者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地影响作用。当被投资企业所在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正相关关系仍是存在的,但在被投资企业所在的地区市场化程度地市,这种正相关关系不存在。
本文的贡献两种角度。首先从学科理论贡献上讲,机构投资者、市场化进程与会计稳健性研究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范例。其中,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包括机构投资者行为动机、形成机制等方面大多集中在金融研究领域;而市场化进程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对其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经济学学科领域;会计稳健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财务研究领域。因此将这三者进行结合,则融会贯通了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的理论范围,将微观的会计学研究上升到更加宏观的角度,增加了理论的说服力和实践性。其次本文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机构投资者投资性质和投资目的等不同,我将机构投资者分为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这深入研究了真正对会计稳健性起到促进作用的机构投资者的类型,从而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和剖析出对会计稳健性有积极作用的经济因素的特征。此外,加入了市场化进程这一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来深入研究了处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市场化进程区域的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此研究有助于理解对会计稳健型有积极作用的经济力量的特征。因此,在探讨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机构投资者抑制性带来的影响差异这种内在环境,而且考虑了市场化进程这种外部环境,从内外部角度阐明了结论的可信度。本文基于企业所处的市场化进程的高低对样本公司进行了分组,分别将市场化程度高的组和市场化程度低的组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检验,增加论文的说服力,也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启示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一致的结果。首先,随着机构投资者比例的增加,他们有动机和能力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监督之中,因而使得被投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越好。其次,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通常独立于被投资者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不存在商业关系,更容易对企业实施监督,从而提高会计稳健性。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要么与被投资企业存在商业关系而不愿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监督,要么因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够参与企业监督,因此他们不能影响被投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最后,在市场化进程快的地区的公司,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越好;而在市场化进程慢的地区的公司,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