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的眼光与“杂感”的立场——论鲁迅创作中的历史和现实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考察的,是在鲁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中,所呈现出来的“野史”的眼光和“杂感”的立场。鲁迅不信任正史中的记载,支撑着他对中国历史的独特探寻的,乃是高堂典章之外的野史杂说。对鲁迅来说,野史并不仅仅作为过去的历史文献而存在,在他对于野史的选择中,包含着一种自居于异端的立场,而反过来,藉由野史,鲁迅亦获得了他据以对抗正史叙述的独特眼光。从野史中探察着历史“真相”的鲁迅,转而在当代的报章间发现了它的现代形态,他对当下现实的叙述,由此亦深深地渗透了这一“野史”的眼光。作为“野史”眼光之承载体的杂感,在鲁迅的创作中有着颇为复杂的意味。对杂感这一边缘文体的选择,有效地适应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叙述,而在其选择中所显现出来的“杂感”的立场,更是伴随了鲁迅一生写作的根本态度。  第一章通过追寻鲁迅不断讲述的“头发的故事”的独特含义,旨在显现作为其看待历史之根本态度的异端立场。从新文化运动中对于辛亥革命的独特“纪念”,到生前最后一篇文章里的晚清记忆,鲁迅始终对抗着正史的叙述,而在“头发的故事”中讲述了他所看到的另一番历史。  第二章具体进入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叙述,探察作为论说资源的野史在其间的深刻作用。与“涂饰太厚”的正史相对的野史杂说,是鲁迅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资源。他对于“野史”的解读,使其超越了作为历史文献本身的意义,而升华为一种异于正史的眼光。中国的历史在鲁迅那里,亦藉此而呈现出黑暗循环的特殊样貌。  第三章关注“野史”的眼光如何及于当下,而在对当代报章的捡陈中产生了对于现实的独特叙述。以《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为代表,鲁迅所进行的,可以说乃是一种自觉的当代“野史”的写作。  第四章探察对于“杂感”立场的坚持在鲁迅那里的独特意义。与“野史”的眼光相对应,在鲁迅对“杂感”的论说中,表现出的事实上是一种自居于异端的立场。这一立场不仅使他后期倾力而为杂感的写作,亦在其小说《故事新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其他文献
TMN对于一个具体网管系统的开发只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即只提供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框架,而未给出具体开发和实现的方法。本文在传统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基础上,结合TMN的特点,提出了基于TMN的网管系统的开发过程,并给出了在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支持工具。
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使其处在男性话语中的“他者”地位。为了获取自我身份的认同,自英国女小说家奥斯丁以来,近两百多年,在女权主义者振臂高呼下,女性作家坚定的自我书写中,
“新谣”指“新加坡年轻人创作的歌谣”。“新谣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民间自发兴起的华语歌谣运动,萌芽于校园,而普及整个社会。这场历时超过十年的音乐运动,乃新加坡史无
本文以唐代逐臣别诗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普通别诗的对比,分析了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及其心理和社会成因;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唐代初、盛、中、晚四个不同时期逐臣别诗的创作情况
“机器天鹅”是一项研发定制机器鸟的艺术计划,这款机器鸟可以随着经过重新混音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翩翩起舞。编舞师根据音乐手动操纵鸟的翅膀,通过舞蹈将动作输入
开发和研究各类网络的互连是发展信息产业,建立和实施高速信息网络的主要技术之一。各种网络的差别集中体现在数据格式和协议规程的不同上,因此本文在对DDN、X.25网、帧中继基本原理和
辽乃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封建朝代(国家)。从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立国的神圣元年,至天祚帝耶律延禧失国,共九主,凡二百零九年(916-1125)。其间同北宋相对峙一百六
本文介绍了Cabletron智能网络的九种服务之中的IP多播服务.关健词:智能网络 IP多播交挽机路由器
受众收视情况调查从来都是电视媒体了解观众意见和媒体自身市场状况的重要来源。互联网的出现为电视媒体开展调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通过自身网站进行在线调查,电视媒体可
本文分析整理出中国人口语中“特指问”和“是非问”这两种问句的回答省略模式;然后通过对留学生口语语料以及调查问卷的考察,与中国人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韩国留学生口语中